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深入阐释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内涵和意义,有助于更好地开展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有助于促进中华文脉的赓续与传承,有助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从而坚定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突出文化引领作用,加强党对文化工作的全面领导。文化是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无产阶级必须建立属于自己的新文化以服务革命实践,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以确保正确的发展方向。中国共产党始终重视对文化工作的领导,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就是我们党致力于革命事业蓬勃发展、服务人民群众的文化形态。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在增强思想团结统一的基础上夯实党执政的群众基础。习近平文化思想从文化领导权的视角丰盈了中国共产党捍卫意识形态阵地的文化因子,强调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我国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中巩固文化强国的思想基础、筑牢社会稳定的文化基础、夯实文化认同的精神根基,提供了科学的指导。
把握“第二个结合”,深刻洞悉中华文明的发展规律。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述了“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第二个结合”为新时代的文化发展指明了方向,反对“以洋为美”式的文化盲从、文化自卑心态,突出强调本民族优秀文化的价值地位,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破除了思想障碍,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第一,“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的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为邦本”思想相契合,马克思主义提出的共产主义的美好蓝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大同”理念相契合。第二,“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马克思主义经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延续了文化生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经由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真理的激活得到了创造性转化,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应运而生。第三,“结合”筑牢了道路根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凝聚中国力量,具有中国气派,它不是从天而降的,而是有着深刻的中华文化底蕴,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得益彰的结合,是二者相互契合的产物,是古老文明的赓续和荣光重焕。第四,“结合”打开了创新空间。道路、理论和制度的创新是“结合”的重大成果。中国共产党开创的政治制度与中华文化中的政治智慧具有深刻的关联。第五,“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中华文化充分吸收、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精华,彰显人类对于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孜孜追求,融合了世界各民族文化精髓,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是科学性与民族性相统一的正确表述。
坚定文化自信,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文化关乎国本国运。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所蕴含的创新发展力量,强调文化的力量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导航灯’、社会和谐的‘黏合剂’”。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文化自信的底气所在。习近平总书记以宏阔的战略眼光、深邃的文化情怀高度重视中华文化在新时代的保护、传承、传播与发展,并提出了内涵丰富的关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纲领。习近平总书记深入阐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深蕴的丰富内涵,高扬了传统文化在治国理政、以文化人、民族团结、交流互鉴等诸多方面的价值,指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现实路径。中国历史文化遗产极其丰厚,守护好文化遗产,就是守护中国人民的精神之源,在这些厚重的历史文化遗产背后,是中华民族奋斗历程、不屈精神、审美情趣的彰显,这是我们的文化自信之源。另一方面,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我们前行的方向,是文化自信的不竭动力。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创造的独具民族特色的、催人奋进的优秀文化。这些文化内含英雄人物、革命事件、革命遗迹遗址、革命精神,凝聚起中华民族砥砺前行、自强不息的精神脊梁,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根基。
坚持文化为人民,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立场问题是根本问题。文化源于人民实践,文化属于人民,这是历史的回响,更是时代课题。文化建设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进入新时代,要充分发挥文化以文化人的作用,让文化资源活起来,以丰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习近平文化思想体现着对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现实关切,要求我们提高对文化价值的重视程度,坚持经济发展与文化赓续的协调发展,守护中华文明的精神之根脉。要创造情系人民福祉的文化,始终坚持文化建设着眼于人民、落脚于人民,夯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根基,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文化建设归根结底是为了人民群众,为了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素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在文化传承的伟大历史实践中要打造更多为人民群众喜爱、认同、共享的高质量文化产品,让人民受到熏陶、浸润,不断积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聚焦文化发展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国家繁荣昌盛的基础必然是硬实力和软实力的共促共进、互哺共生。文化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题中之义。文化强国是指一个国家具有强大的文化力量,这种力量不仅表现为具有高度素养的国民和发达的文化产业,更表现为强大的文化软实力。习近平总书记阐明了当代增强中华文化软实力的现实路径。文化强国建设要以公民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这就需要在全社会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营造向上向善的文化氛围,建设和谐社会,着眼于每一个公民道德素养的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强国建设的历史基础,要深化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研修,深刻领悟传统文化所包蕴的文明内涵,在激活中华文化生命力的基础上厚植文化强国的基础。要深刻领悟文化的作用,增强文化强国的精神伟力。文化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点,蕴藏着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文化是治国理政的重要法宝,传统文化中的治国理政思想对当代仍旧具有借鉴意义。只有深刻洞悉文化的重要价值,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将文化的磅礴力量转换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力量。
推进文化传播,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与影响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第一,推进文化传播,让世界更好地了解发展中的中国。通过文明互鉴,可以提升中国人民的文化认同,增强中华文化的感召力,也可以构建中国话语体系。第二,推进文化传播,构建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中华文化故事,必须加强基于高超的阐释技巧、深层的传播力度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以中华文化价值观影响世界人民,打造精准传播格局,让全世界都能听到并听清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第三,推进文化传播,以文艺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艺工作者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发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风貌。”创造出体现中国人民审美情趣、精神风貌的文艺作品,有助于世界更加了解中国。通过文化传播,世界将更加了解一个致力于和平发展、为世界谋大同的中国,将使世界人民认识到中国没有穷兵黩武、侵略扩张的基因,世界文明的宝库也将因中华文化而更加丰富多彩。
(作者系河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