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十四五”时期,站在新征程上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不断迈向内涵式高质量发展,在理论宣传、科学研究、人才队伍、资政育人等方面不断取得进展和突破,加快构建自主知识体系,充分彰显了党的创新理论的生机和活力,不断为“马克思主义行”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提供有效学理支撑,不断将理论优势和学科优势转化为文化软实力,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过程中贡献智慧和力量。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快速发展
新时代新征程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肩负着更加艰巨的文化使命,承担着宣传、研究与人才培养等重要任务,在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上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是不断夯实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具有高度的战略性,支撑着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发挥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作用,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应有之义。“十四五”时期,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始终注重发挥凝心铸魂的重要作用,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在党员干部、青年学生等各个群体中,全方位、多层次开展对象化、分众化、互动化理论宣传,持续推进基本培训、思政课教学、社会宣讲,不断增进了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
二是不断深化研究阐释。对党的创新理论做出有深度的学理阐发,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内在要求。新征程上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着力研究阐释我们党提出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中的原理性理论成果,注重政治话语、学术话语和大众话语的转化与结合,不断阐明党的创新理论中蕴含的道理、学理、哲理。通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问答》、“理论热点面对面”系列读本等专业著作和通俗读物的出版,不断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通过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院)等重要平台的合力推进,深刻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其精髓要义,使党的创新理论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不断彰显。
三是不断推动学科体系高质量发展。积极构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自主知识体系,需要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中不断发展。新征程上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学科布局上更加合理,在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建构上更加深入,在人才队伍建设、本硕博一体化培养机制上更加科学,在资政服务、社会服务上更加积极,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内涵性提升、结构性优化、针对性拓展,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高质量发展、创新性拓展。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取得的主要进展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新时代伟大变革中与时俱进、擘画未来,始终坚持“两个结合”,坚持问题导向,有力促进了党的创新理论的内化、深化和转化,发挥了马克思主义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引领作用,提升了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养、塑造和凝聚了一大批高水平人才。
一是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研究进一步拓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个不断丰富拓展并不断体系化学理化的过程。五年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两个结合”为基本遵循,在理论主题、体系框架、逻辑结构、概念范畴等方面,深化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理性、原创性贡献,深入研究阐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规律。
二是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在各学科中的基础地位进一步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既是一项战略工程,又是一项基础工程。五年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始终注重固本培元、激浊扬清,着力强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加大经典著作编译和研究力度,深化研究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贯穿到学科建设、教材编写、课堂教学、课题研究、学术交流、成果评价等各环节,夯实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在各学科中的基础地位,有效引领了新时代各学科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拓展,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推进各学科研究的意识和能力不断增强。
三是高校思政课的育人实效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是办好新时代思政课的根基,思政课的效果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质量。五年来,思政课建设在课程、教材、教师、培训等方面同步提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在高校全面开设,统编教材出版发行,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持续推进,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同时,精心设立“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持续举办思政课骨干教师研修班,创新举办覆盖全国思政课教师的高校思政课集体备课会,高质量落实了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
四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优化。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坚实的人才保障;另一方面,人才队伍建设效果也直接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成效。五年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中的人才培养体系、人才发展机制、人才评价制度等不断改革完善。同时,通过坚持成果“生产力标准”,坚持出成果与出人才并重,重视青年理论人才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一大批学者入选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长江学者、文化英才等国家级人才计划,不断培育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创新团队,让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努力做好新时代的真学问大学问,不断营造重视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
学科的未来发展方向
新征程上,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需要用马克思主义凝聚人心、汇聚力量,就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回答好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为实现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有效理论供给和强大精神力量。
一要培养树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自觉与学术自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要树立起高度的学科自觉与学术自信。要提炼出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世界影响的标识性学术概念,增强积极回应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学科自觉与学术意识,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现代性理论与中国式现代化,数智时代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等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的新课题,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阐释,不断强化以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导向调整学科研究方向的学术意识和学术能力,进一步强化立足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对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战略性、前瞻性、系统性和储备性研究的意识与能力。
二要加快构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自主知识体系。要想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术常青,必须构建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自主知识体系。要着力形成布局合理的学科体系、扎根中国的学术体系、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实现中国话语和国际话语的双重提升,在坚持“两个结合”中不断巩固文化主体性,在“四大全球倡议”依托下不断讲好中国式现代化故事,注重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发展优势转化为理论优势和话语优势,进一步聚焦围绕“中国式现代化”“新质生产力”“全过程人民民主”“文化主体性”“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标识性概念进行系统研究,着力推进政治话语学理化、学术话语大众化、中国话语国际化,为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贡献力量。
三要持续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学术共同体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整体性和系统性的特点,建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必须有强烈的学术(学科)共同体意识。“五路大军”要齐发力、共推进,聚焦我国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国际变局中的重大问题、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等进行合力攻关;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牵引性、枢纽性学科,织密学术共同体,会同各个相关学科集体攻关、推进“组织化科研”,比如,可进一步研究阐释好新型举国体制、新时代群众路线、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等“新在何处”,深化改革难题、社会治理难题、大党独有难题等“如何解决”;在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优势基础上加快学科交叉融合创新,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发挥出更大效能。
(作者系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所长、教授;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广东行政学院)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副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