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党大国是当今中国国情的基本规模样态。然而,大有大的优势,大也有大的难处。优势在于人心齐泰山移的磅礴力量,难处在于人多容易心涣散的规模难题。而人心凝聚就是把难处转化为优势的关键,因此认同至关重要。认同是最强大的力量,中华民族认同可以汇聚起战胜惊涛骇浪的强大民族伟力,使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奋斗,服务于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建立和规范一些礼仪制度,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纪念庆典活动,传播主流价值,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中华民族认同,必然离不开一定的仪式,仪式是人重要的生活方式,是呈现文化意义和心理认同的典型方式。仪式通过诉诸象征符号激活历史时间和集体时间,通过时空再现唤醒某些记忆和情感,人们由此可把现在归为过去,增强“方向感”,把个体归为群体,增强“我们感”。而对于现实社会而言,仪式通过时间格式化和关系一体化,来改变人的认知、情感、态度和行动,承担着社会和政治秩序的解释、生成、再造、确认、强化的基本任务,从而达成化解分歧、协调关系、增进共识、凝聚人心的目的。
与其他机制相比较,仪式在增强中华民族认同中的优势在于:第一,直观性。无论政治仪式还是民间仪式,通过强烈的在场感和画面感,通过动作、声音、图像、音乐、节奏等直接作用于人的五官,经由感官冲击到心灵震撼再到深层记忆的机制,影响人的身份认知、情感倾向、行为取向。第二,重复性。仪式是严肃庄重的活动,为了塑造心理的需要,仪式操办者往往反复操演、精心筹备,持续不断地给人灌输希望呈现的场景和画面,甚至形成机械记忆和条件反射,将仪式与人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直接捆绑,实现认同的不断强化。第三,嵌入性。仪式往往遍布我们生存的每一个角落,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仪式参与者既是主体也是客体,仪式通过精心安排的场景、程序和道具编排呈现一定的画面,观众基于共享的文化浸润能够识别出仪式中的文化符号,进而感悟到仪式背后的意义。基于此,仪式所传递的意义以更容易接受的方式嵌入观众的大脑,润物无声、耳濡目染,起到强化认同的效果。第四,广泛性。仪式的进行往往与传播密切配合,利用各种媒体的力量,尤其是新媒体的跨越时空、海量存储、精准推送特点,对于在场和不在场的人产生身临其境感,打破传播边界,影响更多人的认同感,实现传播效果,发挥仪式凝聚人心的功能。
仪式赋能中华民族身份认同。中华儿女遍布世界各地,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彼此生活中的政治制度、区域国别、价值观念、理想信念、目标追求可能存在差异,但是同为黄皮肤、黑头发龙的传人,都从华夏大地走来,走向世界每一个角落。因此,凝聚人心需要从我们的始祖起源上增强海内外中华儿女的中华民族认同,明白我(们)是谁、从哪里来、走向哪里。为此,在国家层面我们举行的政治仪式有伏羲、炎帝神农、黄帝轩辕祭拜大典,他们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和中华文明开创者,举行这些仪式可增进中华儿女的身份认同。此外,部分地方民间组织举行仪式纪念尧舜禹、女娲等民间传说中的英雄人物。通过仪式表达对先辈的敬畏,敬畏生命的轮回,增强血脉延续的认知,传承饮水思源的情怀,体现对祖先的感念,于“出发处”寄托心灵的安放、从历史的源头铸牢中华民族认同。
仪式赋能中华民族历史认同。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全体中华儿女愤怒地发出最后的吼声,共同团结奋斗实现由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新时代以来,国家以立法的形式举行国家层级的抗日战争胜利等纪念活动,烈士纪念日向人民英雄敬献花篮等政治仪式,国家领导人出席并进行全媒体直播。通过仪式唤醒中华儿女近代以来民族屈辱史的集体记忆,牢记先辈为了保国保种在艰苦卓绝斗争中的流血牺牲,正是在近代生死存亡、内忧外患中形成了自觉的中华民族意识,中华民族由一盘散沙凝聚成钢铁长城,打败西方列强和侵略者,实现民族独立和解放。
仪式赋能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密码,也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另一个民族的根本标志。从文化上看,民族是文化共同体,中华民族自然也是文化共同体,中华文化决定了中华民族的存在意义。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基。
节日往往引领人们回望过去,同时又体验现在,暗示过去与现在的连续性,有利于人们明白自己来自哪里,又将走向何方,通过回溯过去界定现在的位置。对于中华民族而言,我们的传统节日包括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国家以立法的形式保障全民过节的权利,积极鼓励人民以多种方式或传统仪式欢度节日。此外,国家发生重大事件,比如迎接“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归国”等,国家都会举行相关仪式,纪念和缅怀去世的同胞,体现情同手足、患难与共的民族感情,塑造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我们感”。
仪式赋能中华民族精神认同。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唯有精神强健,一个民族才能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挺立潮头。爱国主义自古以来就流淌在中华民族血脉之中,抹不掉、打不破、灭不了,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的强大精神动力。仪式通过具象化的历史记忆与情感共鸣,将抽象的爱国精神转化为可感可知的集体活动和心理体验,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家国情怀在潜移默化中植根人心。每一次庄严的升旗、每一场肃穆的公祭、每一回铿锵的宣誓,都在强化中华民族追求克己奉公、忠于国家、忠于人民的爱国精神,凝聚起亿万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力量。
(作者系云南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