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第七期“东方青年学人沙龙”在复旦大学举行

2025-10-1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网上海讯(记者 查建国 陈炼)2025年第七期“东方青年学人沙龙”于9月26日在复旦大学举行。此次沙龙围绕“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为指引,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这一主题展开研讨,来自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等单位的30余位嘉宾参会交流。

  会上,11位青年学人围绕研讨主题,结合自身研究领域,从不同角度作主题发言。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教授贺东航、上海社科院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副所长陈祥勤对青年学人的发言进行点评。 
  持续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发展
  会议认为,当前理论社科界亟须协同推进四大任务:一是推进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二是研究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三是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四是建设高水平理论社科人才队伍。四者互促共进、互为支撑。
  上海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陈鹏认为,在21世纪文明格局重塑的背景下,中国必须通过先进精神生产增强世界文明引领力。上海大学党委教师工作部副部长、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张富文提出,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为指引,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是“为人民做学问”与“做人民学问”的辩证统一,构成了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的价值立场与实践导向。
  在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孙宇伟看来,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需要处理好理论创新和理论继承、理论创新和实践导向、理论创新和掌握群众的关系。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青年副研究员、院长助理杨军认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话语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表达形式和传播中介,蕴含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的重要价值。应当通过还原生成历史、揭示话语内涵、凝练话语逻辑等方式,激活当代马克思主义法治话语的理论创新价值。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讲师王旭提出,文明史是理解中国何以快速发展并塑造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重要参考系。只有科学比较中外现代化路径的异同,才能正确理解现代化何以“中国式”且中国式现代化何以塑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真正内涵,也才能彰显中国式现代化本土性与开放性的对立统一。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助理研究员陈俊昆认为,提炼标识性概念是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关键着力点,提出标识性概念须具备新思想内涵与独立自主特征。 
  助力打造高水平理论社科人才队伍
  同济大学文科建设处副处长、外国语学院教授黄立鹤表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迅猛推进,人工智能在产业变革中地位凸显,以前所未有的广度、深度与速度,深刻重塑人类社会。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者要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为指引,构建人工智能时代哲学社会科学新范式。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讲师庄梅茜表示,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关怀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核心在于确立人民主体地位、推动公平正义与人的解放。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讲师赵君夫认为,有效需求不足是当前我国经济运行面临的突出矛盾,已成为国内外学界的理论争论焦点。要将国际分工体系纳入理论视野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主张以政府引领的瞄准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生产性投资来破解我国有效需求问题。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张林基于如今青年学生知识获取方式的改变,认为更需要能够直接帮助他们理解自身处境、回应内心焦虑、指导现实生活的知识,以坚持人民至上为方法论,顺应“需求侧”的改变来推动“供给侧”改革。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刘超认为,“社会”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创新发展的重要概念。作为一个行将到来的技术社会形态,智能社会成为构建体系不可回避的新问题域。
  本次沙龙由上海东方青年学社、复旦大学党委宣传部共同主办,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承办。
 
2025年第七期“东方青年学人沙龙”会议现场 主办方提供
【编辑:李秀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