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张杰 通讯员 孙书娟 李洪华)9月29日,记者从山东交通学院获悉,日前,山东交通学院推出全国首门《交通与中华文明》特色思政课程,课程锚定交通强国战略需求,聚焦卓越交通人才培养目标,以道路、铁路、水运、航空等交通发展历程为脉络,精心设计八章内容,系统梳理交通与中华文明的演进轨迹,为新时代思政教育创新打造了“交通+思政”的特色范例。
贯通古今:绘制交通文明的立体知识图谱
课程以“交通与中华文明的双向互动与交互影响”为核心主线,构建跨越千年交通发展的知识体系。第一章《千古有道:从阡陌交通走向高速铁路》从商周“井田制”道路网络切入,既揭示古代“车同轨”制度对秦汉大一统国家的奠基作用,又分析了近代新式道路技术的引入背后中西文明的碰撞,也解读了道路交通与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紧密关联,展现了道路交通对国家统一、民族振兴的战略性基础性作用。第二章《大运河:千年流动的中华文化》,以纵深的历史视角,阐述了大运河的前世今生,并解读了作为“物流大动脉”的大运河,对古代政治、经济与文化的支撑作用,并创新性地突出了运河工程的科技力量与治理智慧,多维度揭示大运河作为“流动文化长廊”生生不息的魅力。
中西互鉴:在文明对话中彰显中国智慧
课程注重突出交通在中华文明对外交流合作中的作用,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视野中彰显交通文化的力量。第三章《丝路驼铃:中外文明互鉴交流的力量》与第四章《碧海云帆:海上丝绸之路的文明对话》,分别聚焦“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共同构筑了“陆海内外联动”的文明交流图景。陆上丝绸之路部分重点阐释商队与长安、敦煌等城市的崛起,以及佛教东传、儒道西渐等思想文化交流的深远影响。海上丝绸之路部分,通过古代航海技术发展、海上贸易往来,以及妈祖信仰传播、伊斯兰教传入、农业技术交流等史实,展现中国海洋文明的开放传统,凸显中外科技文化双向交流的丰硕成果;当代视角部分,则以“一带一路”倡议的实践为切入点,对比汉代丝路“使者相望于道”与当代中欧班列“钢铁驼队”的历史传承,解读“六廊六路、多国多港”建设中蕴含的“天下为公”“和合共生”传统智慧,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中国方案对全球治理的重要贡献。
守正创新:传承交通“硬科技”与“软文化”
课程突出交通领域“硬科技”与“软文化”并行的双重叙事。第五章《振翅蓝天:从飞天梦想到航空大国》,梳理航空事业从近代救国实践起步,到建成完整工业体系,再到国产大飞机等重大突破的发展历程,既彰显航空事业对国家综合实力的支撑作用,也诠释“航空救国”在当代的传承与升华。第六章《时代脉动:交通科技创新与现代文明建构》,以“一票难求”到“说走就走”的春运变迁为缩影,展现交通科技创新如何驱动交通体系升级;结合乡村振兴、国家战略实施等现实场景,阐述交通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助力作用,以及对新发展动能的催生价值,深入解析“交通强国”战略背后的创新密码。第七章《“交”响乐:交通艺术中的美学魅力》更具人文特色,将桥梁美学、劳动号子、交通碑刻等文学艺术元素纳入课程体系,通过分析桥梁、道路、场站中的技术美学,传承“交通号子”等劳动艺术,解读碑刻铭文中的交通故事,勾勒交通建设者的精神图谱,实现“以美育人”与“以文化人”的有机统一。
价值引领:构建思政教育联动育人机制
课程强调对学生的价值引领和行业精神启迪。第八章《交通精神:迈向交通强国的核心驱动》主要介绍“两路”精神、青藏铁路精神、丝路精神与工匠精神等交通运输行业的精神力量,引导学生理解交通强国建设背后的精神品格。课程整合师资队伍,实施联动育人,组建了由马克思主义学院牵头,集合学校多部门、多学科的优秀师资,形成“思政教师+专业教师”的协同育人模式。学校党委副书记李贞涛说:“通过《交通与中华文明》特色思政课,我们要充分理清交通与中华文明的历史脉络,发掘交通在中华文明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价值,厚植学生家国情怀和职业精神,激励学生投身交通报国伟大实践。”
《交通与中华文明》课程开设后,得到了学生的热烈响应,纷纷表示:“这门课让我们重新认识了交通的意义——它不只是冰冷的技术知识,更是串联文明的血脉。”“一想到未来工作要走过张骞的丝路、郑和的船队,未来同事曾建造过港珠澳大桥、运行过中欧班列,心中就涌动起交通报国的强烈感情。”山东交通学院将继续深化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依托“交通强国”建设试点任务,持续深耕“交通+思政”教育创新,讲好交通故事、弘扬中华文明,以交通史为脉,以文化为魂,培养具有家国情怀、文化自信和专业素养的新时代卓越交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