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探析中性符号学的区分性原则

2025-10-1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在符号学理论谱系中,中性符号学(Neutral Semiotics)以独特的理论视角和方法论创新,重构着我们对符号世界的认知范式。作为一种新兴理论框架,中性符号学旨在通过消解符号学中的二元对立(如语言/图像、自然/人工、西方/东方),重构符号的动态平衡与跨文化解释力。中性符号学包括区分性和统一性两个基本原则,区分性原则旨在对符号间或符号内部的二元异质要素作出区分,统一性原则是对二元对立的超越。因此,区分性原则是该理论的核心要素之一,使该理论不仅突破了传统符号研究的同质化认知窠臼,更通过符号异质要素的精准识别与系统阐释,为当代跨学科符号研究开辟了新的理论维度。本文从理论建构、实证分析、问题导向到跨领域应用,系统阐释中性符号学区分性原则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传统符号学理论多囿于符号系统的同质性假设,将符号视为统一编码的封闭系统。结构主义语言学将符号界定为能指与所指的二元统一体,实用主义的符号三分法则侧重符号的解释项关系,但都未深入探讨符号内部及符号间的异质要素。中性符号学的革命性贡献在于,其提出的区分性原则(异质性原则)将符号视为多元异质要素的复合体,重点关注符号内部(内涵)及符号间(外联)的异质结构关系——“符际关系”,这种理论转向打破了传统符号研究的同质化、单一符号思维定式,将符号的异质性和符际关系性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汉字“凹凸”为例,传统语言学仅将其视为表意文字系统中的普通成员,归入“六书”中的象形范畴。但通过中性符号学的异质性分析透镜,这两个汉字展现出复杂的符号结构:“凹”字的三维凹陷形态与“凸”字的立体凸起造型,既承载着汉语词素的语音编码功能(可说性),又通过视觉造型直接表征空间关系概念(可视性)。此外,图像符号也可携带语言编码。区分性原则在单一的语符和单一的象符那里分辨出了内涵的语象二元编码机制,将同质的符内关系重新解释为异质的符际关系。除了“内涵”符际关系之外,还有“外联”的语象符际关系模式,它们并非不同符号的简单叠加,而是由外部关联的异质符号构成的某种符际协同关系。
  区分性原则的符际关系分析被广泛应用于艺术领域。西方文论中“语象叙事”(ekphrasis,语言的可视化传达)的概念,长期被视为语言符号内部的修辞术。赫弗南(James Heffernan)在1993年提出“视觉再现之文字再现”的定义,认为语言叙事中包含着图像编码,进而被重新阐释为内涵式的语象符际关系。这种符际关系的理论自觉在视觉艺术领域也得到深化发展。布列逊(Norman Bryson)在分析坎特伯雷大教堂的彩绘玻璃画时,认为它包含“图形—话语”二元符际关系框架,彩色玻璃的图形叙事隐含着圣经文本的话语编码,图形与话语既相互依存,又相互竞争,这种二元张力关系在艺术史上形成了不同风格谱系——从勒布伦(Charles Le Brun)新古典主义绘画的强话语性,到华托(Antoine Watteau)洛可可风格绘画的弱话语性,艺术风格的演变本质上是符际关系的权重调整。
  在当代传播领域,中性符号学的区分性原则展现出强大的实践解释力。比如,某广告公司为保温杯设计的“24小时还烫嘴”广告语,正是巧妙运用符际关系的典型案例。通过将触觉符号(烫嘴的体感记忆)嫁接到语言符号(产品功能表述),形成跨模态的符号共振。中性符号学区分性原则的首要任务是,在被认为是单纯的视觉符号那里区分出内涵的异质二元要素。在数字技术重塑符号生态的当下,中性符号学的理论价值愈发凸显。大模型生成的文本—图像多模态内容、短视频平台的语音—特效符号矩阵、虚拟现实中的体感—视觉交互界面,这些新兴符号形态可以说都是符际关系的复杂重组。基于区分性原则的分析框架,我们得以解析数字符号的生成逻辑。比如,人工智能绘画中风格迁移本质上是图形编码的跨符号移植,虚拟偶像的“中之人”设定则是语符人格与图形形象的符际缝合。
  巴尔特(Roland Barthes)在《符号学原理》中有段论述:“最有趣的系统,是那些涉及不同实体的复合系统……如电影、电视及广告中,意义的表达赖于图像、声音和画符的协作,因而要确定这些系统中的语言事实与言语事实的类别,时机还欠成熟。”复合性符号系统的表述引出了中性符号学的区分性原则要解决的三个问题。
  其一,进入系统中的每个符号都有自己的“语言”即特定的编码特性,如图像的具象、空间、非线性,语言的抽象、时间、线性等。这种异质符号之间的区分性原则基于这样的理论预设:一种符号有一种语法或编码而异质于其他符号。区分性原则就是要描述出不同符号之间的差异和区别性特征。
  其二,复合系统中的每个要素都被置于系统的差异、相互补足符际关系中。因此,每个要素都是自我肯定和否定的双重叠影。所谓自我肯定,即遵循“你所是的我便不是”的对立原则,划出异质符号各自的边界,如语言的时间性和图像的空间性的差异等。所谓的自我否定,就是强调符号的不自足性,需要借助其他符号来超越自己的局限性。比如,插图是文学作品为了克服自己的抽象观念形态而引入的具象化表达作为补充,这种补足就是语言对自我之自足性的否定。当然,语言也可用来补足图像,如通过文字说明让图像的意蕴得以彰显。这种以自己之长补足他者的方式也是符号自我肯定的表现。所以,区分性原则的第二个任务就是描写出每种符号的自我肯定和自我否定要素的双重编码。而这种双重编码的描写是基于一个符号系统的分配关系,系统使每个符号通过肯定和否定的方式与其他符号产生关联、交互。
  其三,描写出异质符号尤其是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如象符)之间的符际关系方式。巴尔特所谓的“原创”或“辅助”关系,实际上是指异质符号之间在系统中不同的关系方式。比如,在传统连环画中,文字叙事占主导地位,图画辅助文字;在儿童绘本中,图画占主导,文字从属于视觉叙事。在中国传统文人画中,书法或语言要素参与了画面的意义生成;而西方绘画则倾向于将文字置于边缘、边框等不起眼的位置。有些博物馆的展品跟着文字叙事走,实物符号成为文字的补充或见证;有些博物馆的展品则是文字跟着文物走,语言被降格为显示文物的中介而非意义的主动生产者。因此,区分性原则旨在揭示出异质符号构成的符际关系方式:谁为主导?有哪些主导关系方式?主导角色如何根据语境的不同而居间滑动?等等。
  中性符号学的区分性原则不仅是对传统符号理论的批判性超越,更是面向未来的理论建构。在文化全球化与数字技术革命的叠加效应下,符号的异质化与复合化趋势将持续深化。该理论通过建立系统的符际关系分析框架,为解码当代文化符号的深层结构、理解跨文化传播的符号机制、指导多模态符号设计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工具。随着认知科学、人工智能等领域的交叉融合,中性符号学有望发展出更具解释力的分析模型,持续推动符号学理论的范式革新。
  (作者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副校长、华南符号学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华南符号学研究中心研究员、教授)
【编辑:崔晋(报纸) 齐泽垚(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