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优秀代表,《红楼梦》自脂砚斋评本时代便开启了跨媒介创作的先河。从清代戏曲《红楼梦传奇》到民国时期文明戏,从20世纪的话剧、越剧、昆曲到当代舞台剧、影视剧,《红楼梦》跨媒介改编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动态见证。在众多改编形式中,影视剧因其视听语言的直观性、传播的广泛性,成为当代大众接触《红楼梦》的主要途径之一。这些作品或严谨考据,或大胆颠覆,或戏谑解构,重写着“万艳同悲”的命运母题,共同构筑了一个多元共生的“红楼”影像宇宙。
忠于原著:
1987版《红楼梦》的经典诠释
央视1987版电视剧《红楼梦》既忠于原著,又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该剧前八十回对原著忠实呈现,后四十回创新重构。前八十回几乎未作删改地保留了原著的叙事脉络,后四十回则大胆摒弃高鹗续书,以脂批本为线索,参考当时红学界最新研究成果,重构了“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悲剧结局,展现了改编者的学术勇气。在视觉呈现上,该剧完成了一次系统的文化考古:沈从文担任顾问的服饰体系参照古代绘画,重构了贵族服饰制度,以宋明两朝服饰为主、加入清朝服饰细节,使服装颜色暗合人物性格与命运;剧组走遍各大园林取景,在园林学家、古建筑学家的专业指导下写实性地呈现了大观园的完整面貌,恢复了“省亲”等重大礼仪场景。在对人物的塑造上,黛玉的诗人气质通过“含露目”“罥烟眉”的妆容设计和内敛表演得以体现,“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出场方式完美呈现王熙凤的性格特征。剧中配乐将古典诗词与现代音乐完美融合,《枉凝眉》以昆曲音调为基底融入现代和声,《葬花吟》采用“一唱三叹”的结构再现诗词韵律。这次重构的价值在于它树立了影视改编尊重原著的典范,证明了经典重构的关键在于把握原著精神实质后的创造性转化。
颠覆与争议:
2010版《红楼梦》的现代尝试
随着消费文化的迅速发展,高雅和流行文化之间的界限日益消弭,影视文化成为大众文化审美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2010年李少红执导的《红楼梦》正是在这一语境下诞生的,该版以极具颠覆性的方式重构文学经典,它恢复了1987版《红楼梦》中未呈现的“太虚幻境”等情节,采用“全本呈现”的方式完整演绎一百二十回内容,包括长期存在争议的高鹗续作。为了追求故事的完整,影片运用“旁白+快剪”的现代影视语言,通过场景的快速切换和大量画外音推进剧情,这种表达无疑提升了叙事效率,但也削弱了原著细腻绵长的韵味。而某些情节改编则成为败笔,如“黛玉裸死”,这种为追求视觉冲击的过度诠释暴露出改编者对传统美学理解的偏差。在视觉风格上,将昆曲脸谱元素融入人物造型,试图营造出亦真亦幻的戏剧效果,但效果不尽如人意。剧中运用的虚焦摄影和阴郁色调,刻意强化梦的虚幻,但阴森诡谲感觉也大大消解了大观园应有的生活气息与诗意美感。
重构与再创造:
“红楼”的影视化与衍生作品
近年来,《红楼梦》的影视改编呈现出多元重构的趋势,彰显了经典IP在数字时代的生命力。2017年播出的12集电视剧《小戏骨:红楼梦之刘姥姥进大观园》作为向1987版《红楼梦》的致敬之作,开创性地采用“全儿童”演员阵容,小演员们字正腔圆的念白、规范的礼仪举止,赋予作品独特的童真视角。该剧弱化了宝黛爱情故事,选取原著“刘姥姥进大观园”这条线索,同时保留了“宝黛初会”“元妃省亲”等经典桥段。创作者尤其注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传承和弘扬,无论是服饰、道具还是礼仪细节,都经过精心设计和严格考究,力求真实再现原著风貌,这也使其成为青少年接触《红楼梦》的理想入门之作。2024年胡玫执导的电影《红楼梦之金玉良缘》旨在以青春化、商业化的现代视角,引导年轻的网生代通过电影重新翻开原著。基于这一重构逻辑,影片从原著恢宏的叙事架构中,抽取“宝黛钗”三角恋情作为叙事线索,以非线性叙事方式将“黛玉葬花”等“重头戏”“名场面”串联,强化情感冲突和戏剧张力以迎合观众的审美趣味。然而,复杂而深刻的社会批判被解构为“贾谋林财”“青春疼痛”的阴谋与爱情故事,这种“去沉重化”与“短剧化”的处理方式无疑消解了原著的思想深度。此外,影片中混乱的时间线索、杂糅的对白以及对强烈情欲效果的追求,如过度渲染宝黛的激情戏码,创编王熙凤、贾琏内帷密谋侵吞林家财产等情节,使得作品严重偏离了原著的精神内核,破坏了其原有的含蓄韵味。
近年来,一些将网络小说影视化的作品,通过挪用红楼元素,实现对原著叙事段落的仿拟、典故式转化以及台词的拼贴、借用,即以“化用”的方式重构《红楼梦》原著。如《庆余年》将主人公范闲设定为《红楼梦》的重度爱好者,穿越到架空时代后,携带现代记忆的范闲将《红楼梦》默写下来使之得以流传,形成“戏中戏”的隐喻结构。另有B站、抖音等平台的“红楼”再创作作品,展现年轻一代对经典的个性化演绎。如B站UP主创作的《职场穿越红楼梦》《红楼梦》解读系列视频、抖音“只有红楼梦戏剧幻城”推出的《红楼梦》读者剧场等,以幽默犀利风格解构经典情节,呈现出更丰富的重构形态。其中,有些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过度娱乐化的问题,但其贴近当代语境的表达方式,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进一步绽放时代光彩。
影视改编的核心:
守正与创新的平衡
文学经典的意义在于它永远值得被重新发现。《红楼梦》原著的经典性,藏于“世事洞明”的智慧与哲思之中,显于“满纸荒唐言”背后血泪交融的人性摹写,更熔铸于“披阅十载,增删五次”而淬炼的文字精魂。因此,经典改编必须建立在对原著精神实质的深刻理解之上,以敬畏之心守护文化根脉,以创新之力激活时代共鸣。
回顾《红楼梦》影视改编的历程,创作者始终试图解决两个核心问题:如何在忠于原著精神与适应视听媒介特性之间寻求平衡,如何实现传统美学与现代审美的创造性融合。从考据式复原到解构性实验,从戏曲程式到动画语言的转换,每一次重构,都是创作者以新的艺术语言与原著经典文本所展开的跨越时空对话。它折射出中国社会审美趣味、技术手段和文化观念的更迭与变迁,并启示着我们:改编绝非简单地照搬、复制,而是充满挑战的“重构”过程——它既是对经典的致敬,也是对原著进行深度解读并赋予其新生命的过程。在数字智能语境下,快节奏的叙事剪辑的确更符合当代观众的观赏习惯,但原著特有的绵长韵味与细腻心理描写更需要被传承;实验性的视觉风格可以增强作品的艺术表现力,但绝不能以牺牲人物真实性和情感逻辑为代价。
《红楼梦》的影视改编史,既是一部技术演进史,也是一部文化接受史。对“红楼”的重构,不仅是情节的取舍、角色的重塑,更涉及主题的提炼、风格的转换,乃至文化价值的当代诠释。唯有在坚守原著精神内核的前提下,鼓励多元化的艺术实验,引领观众审美,方能使这部文学经典在守正与创新中展现永恒的文化价值,为不同时代的观众提供精神滋养。
(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