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抗战精神是由包括一切抗日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培塑形成的。其中,中国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始终坚持“中国政治的第一个根本问题是抗日”,不仅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更是铸就伟大抗战精神的主导力量。
“我们的责任”给“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赋予了时代要求。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发表反日宣言。1933年5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提出“红军北上抗日”的政治口号。1935年底,中共中央在瓦窑堡会议上确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1936年,中国共产党积极斡旋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全国逐步迈向停止内战、团结御侮的新阶段。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的次日,中共中央发布通电指出:“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
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之际,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不计前嫌,放下历史恩怨,积极倡导、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成为坚持抗战的中坚力量和夺取抗战胜利的民族先锋,根源于“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责任感。1937年11月,毛泽东在《新中华报》上撰文指出,“我们的责任”就是“一定要唤醒全国人民全国党派执行共产党提出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用以挽回危局,战胜日寇”。1940年7月,毛泽东在纪念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三周年的文章《团结到底》中强调:“中华民族的兴亡,是一切抗日党派的责任,是全国人民的责任,但在我们共产党人看来,我们的责任是更大的。”
纵观14年抗日战争的壮阔历程,中国共产党秉承“知责任者,大丈夫之始也;行责任者,大丈夫之终也”,勇于担当,主动承担起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更大责任,并始终将此作为制定正确政治路线的出发点。这既给“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也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始终得以维系。
“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给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作了最好诠释。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反复证明,“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作为中华民族先进分子的中国共产党人,更是以“为有牺牲多壮志”的大无畏气概,书写了“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恢宏史诗。“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精神成为中国共产党人“鲜明的政治品格”。
全面抗战爆发后,毛泽东对“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政治品格多次进行论述和倡导。1937年10月,他在为陕北公学的题词中指出,要造就一大批人,“这些人充满着斗争精神和牺牲精神”。1945年4月,毛泽东在党的七大预备会议上讲道:“从古以来,中国没有一个集团,像共产党一样,不惜牺牲一切,牺牲多少人,干这样的大事”;他在党的七大闭幕词《愚公移山》中发出“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号召。
中国共产党“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政治品格自中国共产党诞生之日起便深深植根于中华文明的沃土之中,在共产主义崇高理想的指引下,在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伟大斗争中孕育形成。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深知,自己的牺牲,“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全国四万万五千万同胞,不是为了自己的家,而是为了四万万五千万同胞的家”;中国共产党人深知,为人民利益而死,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比鸿毛还轻。在全面抗战的烽火岁月里,一寸山河一寸血,党领导的人民抗日武装消灭日、伪军171.4万人。理想之远大,目标之宏伟,斗争之艰难,这些都决定牺牲之惨烈。
“抗战到底”给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指明斗争方向。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一个多月,八路军、新四军就怀着“不把日本强盗赶出中国,不把汉奸完全肃清,誓不回家”的决心和勇气开赴抗日前线。1937年10月,毛泽东在《论鲁迅》中明确提出:“我们现在需要造就一大批为民族解放而斗争到底的先锋队。”1939年7月,针对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集团的动摇妥协和反共倾向,中共中央在《为抗战两周年纪念对时局宣言》中提出:“坚持抗战到底——反对中途妥协!”正是在中国共产党坚定主张和宣传鼓动下,“抗战到底,争取最后胜利”成为全国广泛流传的振奋人心、凝聚力量的口号。
对于“抗战到底”的理解,中国共产党进行了旗帜鲜明、符合历史实际和适合人民诉求的论述。中国共产党人从一开始就认为,抗日战争“直至打到鸭绿江边,才算结束了这个战争”。中国共产党所主张的抗战到底,既是一种政治要求,也是一种精神信念。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就是凭借一股子气、一股子劲,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走过一段又一段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取得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能取得的胜利。1945年4月,毛泽东在党的七大的政治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并没有被吓倒,被征服,被杀绝。他们从地下爬起来,揩干净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首,他们又继续战斗了。”这是共产党人对民族利益的守护,对奋斗目标的坚持。
“提高民族信心”给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注入动力源泉。中国拥有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华民族为人类文明发展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在探寻出路中一再遇挫,打击了部分人的自信,故“今日之中国,欲求进步,非先倡自信不可”。在抗日战争中,与国民党缺少民族信心不同,中国共产党信心十足,认为“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
中国共产党坚信人民创造历史,坚持全面抗战路线,主张“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我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带领人民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中国共产党根据中日双方存在着相互矛盾的四个基本特征即敌强我弱、敌小我大、敌退步我进步、敌寡助我多助,系统阐述了实行持久战以获得对日胜利的战略总方针,从而进一步坚定了全国人民赢得战争胜利的方法和道路以及“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的意志。
(作者系延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审核:李建军
责任编辑:武雪彬
网络编辑:胡子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