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军文学中的爱国热情与战斗精神

2025-09-0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新四军文学作为新四军文艺活动的形式之一,与抗战紧密联结,不断受到政治局势、地方空间迁移变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是抗战文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自1937年10月新四军建立以来,军部因国内国际形势多变而历经多次迁移,以1941年皖南事变、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等为重要时间节点,新四军军部活动地点遍布湖北武汉、江西南昌以及安徽省和江苏省多县,新四军文学通过地理景观书写描摹情感体验,弘扬爱国主义。

  新四军文艺的界定与内容

  关于新四军文艺,有研究者认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下华中地区一支重要的抗日武装力量,在艰苦的抗战中,开展了一系列的抗日文艺活动,谱写了中国抗战文艺的新篇章。(曹晋杰《新四军与华中抗日文艺》)新四军文艺的命名及其与抗战文艺的关系,得到学界的广泛认可。

  新四军文艺活动包含文学、音乐、美术创作和戏剧演出、歌咏等。新四军文学是新四军文艺活动的成果之一,主要有以下三个来源:一是抗战时期参加新四军的作家们创作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家既是战士又是创作者,如丘东平、吴强、李增援、彭柏山、芦芒、聂绀弩、陈毅、陈辛人、夏征农、徐平羽、王淑明、辛劳等,作品主要表现新四军军民抗战活动,呈现当时的军民生活状态、心理体验、战斗经验等方面内容,形式包括小说、诗歌、散文、报告文学、通讯、戏剧文本等;二是新四军时期(1937—1947)其他地区如沦陷区、国统区、孤岛等文学作品中包含新四军军民活动的描写,如于伶的戏剧《夜上海》中就有关于新四军的一条暗线的剧情;三是1947年以后,即新四军取消番号后,各类有关新四军军民的作品,其中回忆录占据较大的比重,如陈毅、宋维栻、聂绀弩、吴强、沈柔坚、黄源等人的口述或回忆等。

  战时体验与地理感知

  新四军文学作品中不乏对于地理环境、地形特点和当地气候的描写,作家通过地理感知、地理考察或地理想象,将地理环境的特质和当地极具代表性的气候特征与战士们的心理和战争经验相结合,呈现出主体经验与地理环境的关联性。

  从自然地理环境来看,新四军活动的主要区域在安徽、江苏等地,其中,江苏茅山地区的梅雨季阴雨连绵,压抑、沉闷的气候环境与新四军抗战时期的紧张氛围大体一致。陈毅写于1939年4月的《江南抗战之春》是茅山抗日根据地创建初期的优秀报告文学。这篇报告文学开篇提到战士们刚到江南便遇上梅雨天气,很多同志不适应,“几乎每人都在嗟怨诅咒,诅咒这阴雨连绵的天气”。一年后,陈毅眼中的江南春景由于心境的改变便发生了变化:“菜黄、麦秀、柳青、桃红、墙白,到处组成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远山似在雾中飘浮着,每一人家常常是流水萦回和垂柳环绕,当面又是一块明镜似的池塘,这仿佛是经过人工安排的花园;尤其在湖泊地区,月光之下湖水盈盈,景物更为秀丽。就连我们部队同志过去认为毫无战术价值的茅山,现在也富有生气了!”(《江南抗战之春》)这种地理感知的变化与作品中呈现的时局变化并行不悖且相互融合。在陈毅的这篇报告文学中,创作者的主体感知投射到地理感知中,从而形成了独属于新四军文学的记忆场域,而且新四军与老百姓相互信任,相处融洽,军民联合作战,体现出鱼水情深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诗词中的爱国主义

  爱国主义与人们对出生地、对家乡的热爱密切相关。新四军文学中有大量对军民团结为保护土地、家园进行抗争的描述。这种爱国热情和革命斗志可以归因为人民对土地的深深眷恋,是“恋地情结”唤起了国民的革命斗志和爱国热情,使他们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坚持抗日。陈毅同志所作旧体诗,如《与八路军南下部队会师,同志中有十年不见者》《“七七”五周年感怀》等,诗人芦芒所作的许多诗歌,如《东海之歌》《东海船夫曲》《骑兵行》等,都体现了抗日战争的艰难和新四军军民永不放弃的顽强意志。在七绝诗《与八路军南下部队会师,同志中有十年不见者》中,陈毅写道:

  十年征战几人回,

  又见同侪并马归,

  江淮河汉今谁属?

  红旗十月满天飞。

  这首诗是陈毅同志在1940年黄桥决战取得胜利后,与八路军部队会师时所写下的。经历了长期艰苦卓绝的战争,许多同志牺牲了,活着的战友都是幸存者,当他们在胜利中久别重逢时,既无比激动,又激情豪迈,诗的末句“红旗十月满天飞”,再现了当时华中抗战大发展的局势。而他1942年7月所作的格律诗《“七七”五周年感怀》则以凝练的语言歌颂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在七七事变发生五年来坚持抗战的精神,痛斥了汪伪汉奸卖国投降的卑劣行径,揭露国民党顽固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阴谋,进而表达出亿万人民同仇敌忾、为争取抗日战争的彻底胜利而努力奋斗的意志。

  吴强在《新四军文艺活动回忆》中写到一个场景,为粉碎国民党的包围计划,留在前方工作的军服务团戏剧队仍旧由团长朱克靖率领随军行动。“在移军北渡时,遭遇日寇袭击,在战斗中,戏剧队的女演员李明同志不幸中弹,牺牲在长江边上。当她身负重伤,同志们围着悲伤痛哭时,她坚忍镇定,对同志们说:‘革命流血不流泪!’”陈毅同志感怀此事,曾在1940年10月赋《记遗言》七绝一首:

  革命流血不流泪,生死寻常无怨尤。

  碧血长江流不尽,一言九鼎重千秋。

  在此,为什么而革命、为什么而战斗的主题得到升华,革命女战士牺牲在江边,但女战士“革命流血不流泪”的豪言壮语留下来了,成为一个红色符号。抗日战争关系到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战士们为国为家而奋斗,展现了为民族、为国家战斗至牺牲也不后悔的伟大精神和坚强斗志。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全体中华儿女奋起抗战,并取得最终胜利的抗争精神是红色文化的精髓之一。作为华中抗日战场强有力的抗日力量,新四军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为抗日战争作出巨大贡献,新四军文学不仅蕴含着思念故乡、保卫故土之情,还熔铸有奋勇战斗的精神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并汇入抗战文化中,成为红色文化的优秀代表。

  新四军战士和民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展现出了为民族独立而英勇献身、永不放弃的精神。义无反顾为民族独立战斗到底的精神是新四军文学蕴含的重要内涵,也是革命文化与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民族文学经典中的红色文化传承研究”(23&ZD291)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广西师范大学副校长、教授)

【编辑:李培艳(报纸) 张赛(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