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治理要细更要实

2025-08-2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新时代社会治理,关键在“细”,落脚在“实”。2025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赴河南考察时强调,要“善于从推进社会治理中总结新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规律,针对不同社会群体的特点把工作做细做实”。7月,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城市治理的“五个更加”,进一步展示出我国社会治理已进入以精细化为目标的新阶段。
  近年来,我国社会治理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以制度建构和资源调度为主的传统治理逻辑面临诸多新挑战。“把工作做细做实”,既是基层干部作风建设的实践要求,也是对社会多元因素系统整合能力的现实考验,更是夯实国家安全体系、巩固社会稳定的基础工程。这既需要顶层制度设计的不断优化,也需要一线治理实践的持续深化。在复杂的社会运行环境下,“把工作做细做实”应着重关注群众工作、心理防线与风险感知三大关键领域,以点带面推动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聚焦群众工作,把群众信任作为社会治理的“精准坐标”。新时代的群众工作不能停留在政策传递或资源分配层面,而应着眼于增进信任、凝聚共识。随着社会结构日益变化、社会流动性不断增强,党群、干群关系呈现出新的互动样态,群众对治理主体的信任机制与对制度运行的认同方式不断演进,群众信任日益成为一种不可替代的社会治理资源。推动群众工作做细做实,重在实现从政策传导到制度理解、从接受管理到参与治理乃至情感认同的跃升。这就要求将情绪疏导、心理抚慰等精细化内容纳入日常群众工作中,通过更具温度的方式推进社会互动。北京市接诉即办改革6年,受理市民企业反映1.5亿件,诉求解决率、满意率分别达到96.7%与97%,其运行机制已成为群众信任嵌入式治理的样板。“村民夜谈”“居民议事圈”“社区微治理”等各地创新实践,也是将群众工作做深做实的生动缩影。可以说,把工作做细做实,是新时代新征程践行群众路线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社会治理精准性、增强社会治理韧性的有益探索。
  聚焦心理防线,构建韧性社会的“软治理”机制。当前,青少年群体面临升学压力、就业焦虑、发展焦灼,家庭关系面临情感松动、矛盾冲突、代际鸿沟,老龄人群存在孤独感、疏离感、边缘感,叠加网络空间中的暴力言语泛滥和极端化情绪传播,均在提示心理问题可能带来的社会风险。《心理健康蓝皮书: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3—2024)》指出,我国国民心理健康水平仍有待整体性提升,青少年与高龄老年人成为亟须重点关注的核心人群。从党的二十大到二十届三中全会,心理健康更清晰地纳入社会治理体系,标志着心理服务正从传统公共卫生范畴跃升为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应加快构建普惠性、分层次、早筛查的社会心理服务网络,为青少年、独居老人、特殊岗位人员等重点人群提供有针对性的支持,推动心理服务有机嵌入学校、社区、企事业单位等基层社会治理场景,以专业化心理服务为构建和谐有序的社会环境提供柔性支撑。
  聚焦风险感知,织密基层社会治理的“预警网络”。当下,社会风险并不总以突发性、结构性事件显现,更多的是在日常中积聚、在细微中扩散。真正有效的社会治理,必须前置感知、关口前移,着力提升对风险源头和苗头性问题的识别响应能力。各类基层社会治理单元,是感知社会动态最敏感的神经末梢。在各地实践中,青岛市依托城市运行平台,联动各级单位一体实现智慧化指挥调度;兰州市广泛开展网格员心理健康服务培训,为其日常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疏导赋能;福州市探索外卖员、快递员等新业态从业者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将流动优势转化为治理动能。未来应进一步构建基层组织广泛参与的风险预警体系,在推动各类社会治理资源常态化导入基层的同时,确立基层参与风险防控的明确路径与责任边界,通过感知更早、响应更快、处置更准,真正筑牢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
  要推动“把工作做细做实”在上述关键领域落地见效,制度建设必须同步发力,这是精细化治理从理念走向实践的重要桥梁。各地相关部门需要以科学合理的考核体系,引导基层社会治理回归服务群众的本位,使基层干部 “有责”更“有能”。同时,加快构建政府引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推动信息系统和数字工具在基层社会治理场景的有效应用,实现基层社会治理末梢更灵敏、信息流转更顺畅、风险处置更高效。
  (作者系福建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副所长、副研究员)
【编辑:田粉红(报纸) 齐泽垚(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