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视域下,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呈现出辩证统一的共生关系,两者相互赋予、相互促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质性推进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两创”注入发展动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重构则不断生成推动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内生性动力。唯有在协同共进中实现良性互动,方能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注入强大动力。深度解码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相互促进机制,对于在实践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以及发挥两者的协同效应及倍增效应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国式现代化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
中国式现代化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广阔空间。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注重理论创新,更强调实践探索,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转型契机。中国式现代化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多个方面,通过融合传统理念与现代思维、汲取外来智慧,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取舍、丰富、延展及转化提供现实参考。由于技术跃迁、国内外环境变化以及经济运行规律等多重因素的动态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现代社会治理、党的建设等仍存在一定的协调与适应空间。而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的现代化,在实践发展中会甄选并积极引导符合当下社会发展需求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使其有机融入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进程,这也是实现“双创”的有力保障。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推进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两创”变得更加可亲可爱,将自身塑造为契合当代社会的实际需要、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鲜活文化源泉。
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催化剂。中国式现代化在每一步的探索与实践中,不仅充分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同时也是推动其“两创”的发展动能。
第一,中国式现代化推动科技与文化融合创新,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动起来”。近年来,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保护、创新利用和深度传播等。例如借助虚拟现实等技术,数字敦煌中的洞窟与壁画跃然眼前,沉浸式戏曲《黛玉葬花》让观众变为红楼梦中人。数字技术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字、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等传统文化资源借由数字化、影视化、表情包等方式“动起来”,不仅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更为多元的呈现方式,也为用户带来沉浸式体验,从而提升文化服务质量。
第二,中国式现代化坚持打造文化IP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火起来”。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打造文化IP、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在文化领域的重要实践,这也使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出圈”,成为当下年轻人追捧、国际社会关注的“顶流”。故宫博物院通过文创产品开发、数字化展览等方式,将沉睡千年的《千里江山图》、唐陶仕女俑等转化为鲜活的IP形象。《黑神话·悟空》《哪吒之魔童闹海》借由民众熟知的传统文化IP,探讨自由与抗争、挑战规则与权威等现代性议题,既贴合中国观众的文化记忆,还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全球观众的普遍思考。这些成功案例证明,传统文化IP在政策扶持与新媒体技术的双向赋能下,成为连接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有效桥梁。中国式现代化坚持文化IP的产业化发展,开启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转化的新路径,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潮起来”“火起来”。
第三,中国式现代化鼓励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互鉴,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出去”。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独特的文明观,其坚持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鉴的理念,摒弃西方文化霸权思维。近年来,中国全面放宽、优化过境免签政策,使得“China Travel”成为全球社交媒体平台的流量密码,民族服饰、节日习俗活动、中国美食文化等传统文化元素“圈粉”无数外国游客。在“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下,中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开展了广泛的文化交流活动,包括各类富有“丝路”特色的国际文化博览会、国际艺术节、学术合作等,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国际舞台上展现独特魅力。文明交流互鉴是双向互动的过程,通过国际学术会议、联合研究项目等方式,中外学者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与传播。在社交媒体时代,越来越多的国内自媒体博主采用“出海策略”,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为底色,制作短视频、小型纪录片等,为海外用户带来跨越山海的东方美学体验。通过双向交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更好地融入世界,还能在文化对话中实现自身的现代化转型。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推中国式现代化
传统文化深厚基因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精神滋养。“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思想,激励中国人民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面对技术封锁、国际竞争等挑战,勇于创新、攻坚克难,推动科技自主创新,实现高质量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自强不息、勤劳奋斗,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力量。诚信友善、勇于担当等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准则,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治理、道德建设提供重要启示。如今,面对全球化浪潮与多元文化冲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承载着共同的文化记忆与价值认同,仍具有强大生命力和感召力。
传统文化先进理念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特有思维方式。正是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内含的独特思维方式,才滋养出富有生机与活力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从整体思维看待宇宙、自然与人类社会,“天人合一”观念以及中医理论中的“阴阳五行”学说沿袭至今,演变成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统筹国内与国际全局中秉持的系统思维。从历史思维的视角审视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历程,可以清晰地看到党中央的顶层设计与人民群众实践探索相结合实现的伟大飞跃。其不仅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智慧,还是一种源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科学方法,便于我们了解历史、尊重历史并分析历史规律,掌握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中的历史主动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实践与应用,强调“知行合一”“经世致用”,延伸为如今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实干兴邦”的实用思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观念精髓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了深厚的思想养分,提供了系统思维、历史思维、实用思维等独特思维方式,同时也为世界各国应对改革发展中的挑战与矛盾贡献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传统文化合理资源为中国式现代化破解发展瓶颈提供密钥。破解现代化发展难题,不仅需要借助技术、制度、法治等当代的智慧与力量,还需要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合理资源求解,运用中华民族不断积累的经验与智慧,与中国式现代化协同并进。“民为邦本”的政治理念,为中国式现代化厚植人民情怀沃土。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无不彰显着“以民为本”的传统治国理念在当代社会的创新发展。植根于传统文化的人民至上思想深深融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过程,指引着中国式现代化沿着正确方向大步前进。“万物并育”的哲学理念,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深邃的生态智慧。在工业化进程中,中国式现代化摒弃西方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模式,秉持“道法自然”理念,谱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和而不同”的天下观,铸造了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文化基因。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始终贯彻“包容并蓄”“胸怀天下”的思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研究”(20BDJ026)、四川中小学教师师德研究中心项目“教育家精神蕴含的人本思想及实践路径研究”成果(CJSD2405)研究成果】
(作者:兰曾妮,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亢升,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