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新型农业智库高质量发展

2025-08-1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了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强国等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我国新型农业智库建设紧紧围绕这些重大战略举措,从战略规划到基层实践,从经验推广到产业创新,通过多维度、跨学科的协作,产出了一批批具有针对性、实证性、学理性和科学性的智库研究成果,为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学决策支撑,成为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加速器”。

  新型农业智库建设

  与成果转化明显提升

  首先,新型农业智库建设成效明显,智库成果不断输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服务于农业的新型智库产出了大量智库研究报告,这些成果不仅体现了智库的学术深度,更直接转化为政策落地的“指南针”,为我国农业重大战略的顶层设计以及农业发展提供了数据支持和理论支撑。例如,2025年,中国农业大学国家农业农村发展研究院发布的《2025中国农业农村发展趋势报告》,预测了2025年农业附加值增速(5.8%)及关键产业布局方向,为政府制定粮食安全、农民增收等政策提供了科学依据。广东省农村政策研究中心则在成立20周年之际,通过“万名学子乡村大调研”等活动,形成《广东乡村调研报告》,推动20多项省市级政策落地实施,包括农村集体经济扶持和食品安全改革。

  其次,全国性农业智库合作交流平台不断涌现,农业研究成果跨区共享。党的十八大以来,新型农业智库通过论坛、研讨会等形式,推进了全国性农业智库合作交流平台的发展,促进农业研究成果的跨区域经验共享。中国社会科学院迄今已连续举办二十届全国社科农经协作网络大会,齐聚全国30家省(区、市)社会科学院和部分高校、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先后围绕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如“乡村振兴”“农业强国”“千万工程”等议题展开协同攻关与深入研讨,为推进我国“三农”理论与实践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再次,地方新型农业智库平台蓬勃发展,智库建言献策影响力不断增强。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政府开始逐步重视地方新型农业智库对全省农业农村政策方面所发挥的理论支持和决策咨询作用,地方新型农业智库建设不断增强。地方新型农业智库坚持问题和应用导向,突出地方农业发展特点,重点围绕省级农业农村发展过程中具有全局性、战略性重大问题(产业升级、粮食安全、绿色发展、耕地保护、科技创新、乡村振兴等内容)开展决策咨询研究,提供符合地方特色的解决方案,是地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思想库”和“智囊团”。

  最后,新型农业智库进行实践创新,推动了地方农业的特色发展。推动农业智库探索问题的实践创新是新型农业智库发展的重要职责。近些年,我国农业智库围绕“三农”发展实践开展研究分析,提出了务实管用、科学可行的政策建议,有力地推动了地方农业的特色发展。例如,2024年,辽宁社会科学院、辽宁省农业科学院两家智库科研机构合作进行实践探索创新,围绕沈阳新民市的乡村特色产业、乡村文旅文化产品等方面提供了大力支持,指导策划“新民记”文化产品。在智慧赋能乡村振兴方面,新民市产学研融合成果落地转化达到14项。河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通过田野调查和案例剖析,总结出适合地方特色的治理模式,有效提升了地方治理效率。

  多措并举推进

  新型农业智库高质量发展

  农业智库成果对党和国家制定农业发展战略和地方政府因地制宜制定区域农业发展决策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加快推进新型农业智库建设成为新时代的选择,需要从以下方面着手做好具体工作。

  第一,加强引领,坚持正确政治定位和方向。智库建设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政治定位和方向。“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农业是基础性产业,农村是城乡融合发展的重点,在农业智库建设方面,要坚定不移高举改革开放旗帜,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道路,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在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深化土地制度改革等方面明确当前农业农村改革的重点任务,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积极在农业发展规划、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城乡融合发展等领域为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建言献策,在新征程上奋力谱写“三农”新篇章。

  第二,积极推进,构建强有力的支持体系。首先,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增强对新型智库建设重要性的认识,积极出台相关制度和政策,推动智库体制机制创新,从完善智库的组织管理、机构设置、经费支持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加强政府对智库建设的引导,形成新型智库职能作用发挥的制度保障。其次,各个智库管理者要进一步落实自身智库建设,积极构建新型智库成果转化的科学评价标准体系,制定智库成果认定政策,激发智库研究人员的积极性,从制度建设上引领新型智库建设高质量发展。最后,为新型智库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吸引社会资金、民间资金开展智库项目研究,弥补智库建设经费不足的矛盾,防止新型智库建设虚化。

  第三,强化合作,打造多渠道的共享平台。首先,要加快构建农业智库的系统性共享平台,形成国家宏观、省级中观、县域乡村微观的三级智库科研建设体系。其次,加快建立横向的省级农业智库共享平台。农业智库研究有着明显的地域性特征,省级是加强农业智库共享平台建设的重要一环。要构建政府类、地方社会科学院、涉农高校等农业智库的合作机制,建立政府农业职能部门管理人员、农业院校等专家学者积极参与的合作共享平台,形成决策者与研究者分工明确、相互配合的机制,聚焦地方农业发展战略问题,加强交流和沟通,形成高质量的智库报告,充分发挥农业智库在指导地方农业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最后,要加强智库研究成果的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目前,新型农业智库研究往往立足于大量的基层实证调查研究,获得广泛的基础性数据,使得新型智库报告具有实证性、科学性、实操性。这些数据资源非常丰富,要建立数据库共享平台,使智库研究成果发挥更大作用。

  第四,引进人才,加强智库人才队伍建设。人工智能在农业领域的应用,需要大量的复合型农业智库人才,既需要具备扎实的农业知识和经验,还需要掌握人工智能大模型、农业大数据、物联网等相关技术。政府要加大对农业人工智能智库人才培养的投入,推动农业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培养更多符合当下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的人才。同时,政府可以设立人才专项基金,吸引更多从事人工智能和相关领域的优秀人才加入农业领域,推动技术创新,这也是推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数字乡村建设以及智慧农业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作者系辽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辽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编辑:闫勇(报纸) 张赛(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