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出海,联通东盟: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新思路

2025-08-1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指出,到2027年,教育强国建设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效,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重要教育中心建设迈上新台阶。在完善教育对外开放战略策略的新阶段,更要统筹做好“引进来”和“走出去”两篇大文章,提升全球人才培养和集聚能力。

  高校“出海”是在海外实施的办学活动,是教育“走出去”的一种类型,包括普通高校和高职院校两类。目前,我国高校境外办学主要有三种形式:中方高校海外独立办学;中外高校联合办学,由中方高校与境外教育机构合作,学生短期在华学习,大部分时间在海外学习;境外政府、企业或组织提供办学条件,由中方相对独立进行教育教学管理。

  东盟作为我国的近邻,与我国在经济、文化等多领域交流密切,互为最大贸易伙伴。面向东盟的高等教育“出海”,不仅是教育领域对外开放的重要举措,更是服务国家战略、促进区域合作与发展的必然要求。

  高等教育面向东盟“出海”的意义

  提升高等教育国际影响力。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正从“空间”拓展阶段,迈向以价值观引领、文化互鉴为核心的“内涵”发展新阶段,这彰显了中国作为教育大国深度参与全球治理的担当与作为,也表明了当代中国维护人类共同利益,推进人类共同进步的理念与追求。在此背景下,积极推动面向东盟的高等教育“出海”,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提升国际影响力的关键举措。这不仅是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增强教育对外开放韧性的战略选择,更是应对复杂多变国际局势的务实之举,既能回应国内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需求,也为教育强国建设注入了强劲的国际影响力动能。

  促进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共建“一带一路”倡议首个十年的建设实践表明,科技的进步与经济的繁荣,离不开教育输送人才、提供智力的支撑。推动高校“走出去”,在于提升教育对外开放的精准度与匹配度,使教育合作更好地契合“一带一路”国家的发展需求,共同创造更多发展新成果,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一方面,通过在东盟国家开展办学项目、联合培养等,培养出既熟悉东盟本土市场,又掌握先进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人才,满足当地产业发展对高素质劳动力的需求,推动东盟国家产业升级。另一方面,有助于加强中国与东盟在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上的深度融合。

  助力构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教育交流作为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增进民心相通、促进相互理解与信任的独特作用。高等教育“出海”东盟,为双方青年学生提供了更多交流互动的机会,促进双方师生在知识、思想、文化等多层面的交流碰撞,让东盟青年更深入了解中国的发展理念、文化传统与价值观,同时也让中国青年熟悉东盟国家的多元文化与社会发展,进而在区域内形成共同的价值认同和命运共同体意识。

  “出海”路径

  优化顶层设计,加强政策支持。国家层面进一步加强对面向东盟高等教育“出海”的整体规划和统筹协调。制定专门的政策文件,明确高等教育“出海”的战略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设立专项经费,支持高校在东盟国家开展办学项目、联合科研、教师交流等活动;简化高校海外办学的审批流程,建立健全海外办学质量评估与监督机制,确保教育质量;加强与东盟国家在教育政策法规方面的沟通与协调,推动双方在学历学位互认、教师资质互认等方面达成更多共识,为高等教育“出海”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深化产教融合,提升人才培养适配性。紧密结合中国—东盟区域产业发展需求,深化产教融合,提升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一方面,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合作,鼓励高校联合各产业领域的东盟中资企业开发“语言+职业技能”课程,提高在东盟留学的中国学生专业知识与未来职业的匹配度。另一方面,充分调研当地产业需求,开设符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和课程。根据东盟国家机械制造、纺织、建筑工程等行业企业的需求,在当地建立海外培训基地,开展针对性的技能培训,增强学生在当地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力。

  创新合作模式,拓展合作领域与空间。积极创新高等教育“出海”东盟的合作模式,拓展合作领域与空间。在传统合作模式的基础上,探索建立跨境教育园区、国际产学研用合作联盟等新型合作平台。如,建设中国—东盟教育国际园区,吸引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入驻,开展教育、科研、产业一体化合作。加强在新兴产业领域的合作,与东盟高校共建人工智能、大数据、新能源等专业学院或研究中心,共同开展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扩大教育资源的覆盖面,通过数字平台联合更多东盟高校开展“云教育展”“云课堂”等活动,促进双方教育资源的共享与交流。

  加强文化交流与融合,提升跨文化适应能力。重视文化交流与融合在高等教育“出海”中的重要作用,提升师生的跨文化适应能力。一是打造多语种课程和跨学科国际课程,有机融入国际议题与跨文化内容。二是打造背景多元、跨文化经验丰富的教学科研师资队伍,帮助教师了解东盟国家的文化背景、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掌握跨文化交流的技巧和方法。三是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交流活动,举办文化节、艺术展览、体育比赛等,增进双方师生之间的感情和友谊。此外,海外办学需尊重当地文化传统,融入当地文化元素,使教育教学活动更好地适应当地社会环境,提升教育项目的吸引力和认可度。

  面向东盟的高等教育“出海”,对于促进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构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以及提升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影响力具有重要战略意义。需要在保证质量和效益的前提下稳步扩增,实现“出得去、留得住、办得好”,从而有效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在东盟地区的高质量发展,为中国与东盟的全方位合作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推动全球教育治理体系变革中发挥积极作用。

  (作者系国家教育治理研究院研究员)

【编辑:方鸿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