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综合外媒报道 近日,加拿大韦仕敦大学信息技术与创新系教授约书亚·皮尔斯(Joshua M. Pearce)在“对话”网发文称,通过全成本会计法评估发现,美国多数研究型高校每年在专利运营方面普遍遭遇数百万美元的亏损。皮尔斯以特定案例院校为研究对象,结果显示,该校年度知识产权投入产出逆差竟高达900万美元。
皮尔斯表示,美国高校专利研发制度源于1980年《拜杜法案》。该法案旨在规范联邦政策,鼓励高校科研补助金项目成果申请专利,一方面将纳税人的科研投入商业化,另一方面也为大学创造收益。受此影响,美国高校技术转移办公室快速扩张,推动学术成果商业化。
尽管北美大学技术经理人协会(Association of University Technology Managers)公布的数据显示,知识产权许可收入规模庞大且不断增长,但皮尔斯认为,大学专利申请成本常被北美大学技术经理人协会忽视,如技术转移办公室运营成本、诉讼费、教师参与专利申请过程的机会成本等。一旦将这些因素纳入考量,就会有近半数技术转移办公室难以盈利。为验证美国高校专利投资是否真能产生积极回报,皮尔斯制定了一套公式,精确量化高校在专利申请方面的开支,并将其应用于美国一所居于国家科学基金会年度资助排名中游的R1研究型大学,使用真实数据展开深入研究。
皮尔斯发现,该校在所有成本类别中的支出均超出知识产权相关收入。美国普通大学在专利竞争中每年损失数百万美元,而研究型大学若完全放弃知识产权,反而可能提升超过10%的科研收入。部分管理者或许认为,教师是固定薪资员工,让他们写专利申请书并无额外成本,皮尔斯则认为教师是大学的重要生产力,他们能借助科研项目资助为学校盈利,其时间成本至关重要,低效的时间分配会带来巨大损失。
尽管皮尔斯的研究对象仅为一所大学,但这所大学发明披露率极高,看似知识产权投资成果突出。然而,在全面核算成本后,其知识产权政策却成了财务黑洞。皮尔斯主张,重新审视大学在负收益技术转移方面的“投资”行为已迫在眉睫。
(刘雨微/编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