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 查建国 陈炼
上午8时30分,上海市徐汇区虹漕南路200号,上海市委党校海华教学楼,上海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公龙夹着一摞《共产党宣言》学习资料准时踏进3层教室,开始他当天的中青年干部培训班教学任务。
“今天先问大家一个问题:如果1848年的‘幽灵’今天再来中国,它会看到什么?”学员坐定,问题抛出。熟练运用“问题牵引教学法”的王公龙,在明亮的教室里带着学员在思考中穿梭。课程结束时,来自上海基层的干部感叹:“真没想到,马列经典课程原来可以这样教,真理原来可以这么讲。”
从“心虚”到“信得过”
2000年,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专业的王公龙第一次讲《共产党宣言》,直到现在,他对刚登上讲台的情形记忆犹新。“学员一问‘为什么信’,我就卡壳。总是讲不清楚信仰为何物,希望课堂上的时钟跑得快一些。”但他明白,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党校的“主阵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是党校的“主战场”,只能进,不能退。经历多次“挫折”后,他痛下决心,要啃下经典原著。
补“底气”只有一条路:读原著。办公室、地铁、出差途中,他时常随身携带马恩经典单行本。“读到第三遍,才读出‘信仰’二字。”他表示,人不能没有信仰,经典是理论的源头活水,信仰就在经典中,简言之就是:中国共产党“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马克思主义“行”。
“读原著不只是做学问,更是为人民找答案。”王公龙关注学员在课堂上提出的现实问题,从经典中探寻理论方法,分析土地流转、社区养老、垃圾分类、科技自立自强等鲜活案例。学员说:“王院长的课,拿基层的事讲大道理,听得懂、用得上。”
在王公龙看来,经典难读,难在时空转换,难在马克思主义思想之深邃。“思考和回答的不仅是那个时期的时代之问,还是关于人类社会的‘元问题’。”
让“大道理”带着泥土味
王公龙认为,经典中有看清世界、看懂人生、看好国家未来的“密码”,能获取知识、智慧,探寻信仰之源,汲取坚守信念的力量。知识在变,世界在变,每次读经典都应带着问题读、带着“场景”读,才会有新发现新感悟,教学中才能让更多人品尝真理甘甜味,带上泥土味。
“马克思主义不是书斋里的学问,它改变了中国人的日子。”他善于用身边“事”说经典“理”。他把上海黄浦江两岸的变迁当作素材,用2002年与2022年的航拍图直观比对人民城市的发展;在黄浦区外滩街道,用宝兴里拆迁故事解释基层党建优势;在崇明岛,通过东滩湿地保护剖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
王公龙最大的体会是:经典要常讲常新。授课要结合当下国内外变化,用新案例、新事实、新经验验证经典论断;要结合人们头脑中的困惑,在解疑释惑中发掘经典理论的解释力;还要结合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彰显经典时代生命力的同时,感悟党的守正创新,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
“问不倒”才能“讲得透”
王公龙的课以“问”为特色,提问分三步:抛问题、拆问题、答问题。他常说没有问题的课像白开水,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最能吸引人,理论课教学不能没有问题意识。问题来自四张清单:学员调研的“真问题”、媒体报道的“新问题”、教学团队研究的“深问题”、自己备课发现的“好问题”。
王公龙总结,“道理”重观点,“学理”重依据,“哲理”重方法,学理论,既要弄懂,更要会用,知行合一。教师要有不怕问的勇气,在“问”“答”中激发思想火花,在被“问倒”后继续钻研,体现教学相长。
把短板变优势 把课堂变磁场
教学是科学,须遵循规律;也是艺术,须懂得人心,产生共鸣。王公龙认为,马克思主义扎根实践,理论教学不能止步于原理阐释,应结合实际,贯通历史、现实和未来,在面向实践中激活其实践品格。他对记者说,作为曾经的“门外汉”,将短板转化为优势,前提是补短板,夯实理论功底;还要扬优势,把课堂变磁场。
实践中有精彩案例和故事,要用故事说道理,用事实论证道理,别人“懂”了才有教学效果。面对外国学员,他用上海河长制案例讲“中国式现代化不是西方翻版”;面对企业高管,用特斯拉上海工厂案例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效率”;用上海基层意见征集,讲全过程人民民主优势。一位墨西哥青年曾专程来党校拜访,探寻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密码。
“让不同人群尝到真理的甜味,才算把学问做到人民心里去。”王公龙说。通过话语转化,从生活、个人、文化角度让他人理解,凸显“事实胜于雄辩”“转化才有生命力”,才能“用小故事说出大道理”。
每年两张照片记录同一颗初心
多年来,王公龙坚持每年在党校校园拍两张照片:春天樱花盛开,秋天银杏金黄,“时间变了,信仰没变”。王公龙把在党校工作的几十张照片做成PPT,引导青年教师成长。PPT最后一页写道:“永远做党的创新理论的研究者、阐释者、传播者。”
今年7月28日,王公龙在喀什“昆仑大讲堂”作“《共产党宣言》及其当代价值”专题授课,始终扎根宣讲一线。
逝去的是岁月,收获的是信仰、信念。2025年,王公龙获得“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这是国家对我的肯定和鼓励,也将激励我在追求初心的征程上牢记使命。”他说。
采访尾声,王公龙向记者赠予新著,扉页写道:“把马克思主义讲成中国人自己的故事。”他表示,党校是培植信仰的学校,是强化信念的家园,要继续为党育才、为党献策,让人们心中充满确定感、价值感、成就感,让更多人品尝真理的甘甜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