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作品参评中国新闻奖引发关注

——学界业界激辩技术革新下的专业边界

2025-08-1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 孙美娟 崔乃文 陈雅静

  近日,一则关于AI生成内容参评第35届中国新闻奖的消息,让业界和学界吵翻了天:这样的内容算新闻作品吗?有资格参评新闻奖吗?如果AI生成内容获奖,人类新闻记者怎么办?新闻专业价值还能体现吗?争吵之际,记者向参与本届中国新闻奖初审、审核工作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黄楚新求证了此事。他说:“确实有,且不止一篇。”

  随着AI作品在中国新闻奖赛道上“登堂入室”,这场由技术进步引发的行业大讨论,已从技术层面延伸至新闻伦理的核心地带,新闻业界也迎来前所未有的身份拷问:在算法日益精进的今天,新闻专业的边界究竟何在?为真实呈现学界、业界对这一问题的看法,本报记者以“AI生成内容能否参评中国新闻奖”为题展开了问卷调查,最终收回120份有效问卷。调查数据显示,57.5%的受访者有条件支持AI作品参评,但要求明确标注AI参与比例;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高达95%的受访者对其准确性表示深切担忧。这种看似矛盾的态度,折射出新闻业在技术洪流中的两难处境:既不能抗拒技术革新的浪潮,又必须坚守专业精神的堤坝。在这场大讨论中,效率与真实性的天平如何校准,成为检验行业智慧的关键标尺。

  人机关系叩问与价值本位守护

  问卷调查中,69.17%的受访者接受AI内容“部分属于新闻作品”,但坚决拒绝其完全取代人类创作。新闻奖关于AI作品参评的标准是什么?在新闻生产的链条中,AI究竟该扮演何种角色?

  黄楚新参与过6次中国新闻奖初审工作、4次审核工作。他告诉记者,目前,含有AI内容的作品可以参评中国新闻奖,但参评作品中AI不能起主导作用,仅能作为辅助工具,且AI参与率不得超过30%。对于此次这类作品的初审结果,黄楚新透露,从今年的实际情况看,AI运用效果较好、能为新闻增色的作品,可以进入下一个评审环节;而AI应用表现平平、不能展现AI优势的作品,则会被淘汰。

  黄楚新认为,新闻不仅是新近事实的简单再现,还是职业记者在伦理、价值与公共利益多重维度下的主动选择和表达。因此,AI生成内容能否被视为新闻,关键看它是否由人类主导。应在现有奖项中建立人机协同透明机制,要求申报方清晰标注AI介入程度与人类主导环节,同时可考虑设立技术类特别奖,既鼓励创新又防止AI喧宾夺主。他提醒业界,技术贡献与新闻价值本位不可偏废;评奖机制的核心要义是“以人为本”,AI只能居于辅助地位。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陈开和提出更具操作性的“全流程人类再确认”规范。从前期提示词设定、中期内容生成到后期质量把关,人类记者必须全程主导,AI仅可作为资料参考或效率工具。在文字评论、调查报道等领域,人类记者仍要为内容承担全部责任,这是新闻专业的底线。针对评奖,他主张中国新闻奖标准应随技术发展动态调整,但人类创造性应始终置于核心位置;评奖过程必须公开透明,明确AI参与比例和责任主体。

  黄楚新与陈开和的立场,在问卷调查中得到支持——82.5%的从业者要求“明确标注AI参与比例”,显示出行业对透明性原则的坚持;52.5%的受访者认为,新闻奖评选标准需“适度调整”,但不应背离“人的价值”。

  当技术狂热遭遇专业坚守,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原常务副院长陈昌凤提出:“中国新闻奖表彰的是新闻工作者卓越的专业认知与职业精神,其本质是‘以人为本’的价值认同。若AI成为创作主体,不论独立署名还是联合署名,都与奖项设立的初衷背道而驰。”此外,在她看来,当前关于“完全由AI独立生成”的讨论实则是个伪命题——从算法设计到提示词交互,人类主体性始终贯穿其中。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胡正荣反对在技术成熟度不足的当下,仓促为AI作品参与新闻奖评选“开绿灯”。AI生成内容面临三大结构性缺陷:“幻觉”现象导致事实失真、核查机制缺失削弱内容可信度、版权归属不明引发法律风险,这些不确定因素会冲击新闻业的规范根基。他认为,当务之急是建立完善的伦理审查和事实核查体系。这种审慎态度也获得数据支撑——90%的受访者认可AI的“生产效率”优势,但也有同样比例的从业者担忧其引发“事实错误或偏见”,凸显效率与质量之间的深刻张力。

  实践创新探索与制度构建跟进

  当学界争论不休时,业界早已用实践探索着人机协作的可行路径。2018年,新华社依托自主研发的人工智能平台“媒体大脑”实现新闻生产全流程智能化。该项目通过人脸识别、语音合成等技术自动生成数据可视化新闻,15秒完成的一条视频制作《“媒体大脑”想陪你聊聊“两高”这五年》获第29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技术占比的透明公示,使评审团能清晰辨别创作主体。”新华社研究院院长刘刚表示,当AI承担翻译、视频渲染等辅助环节时,其贡献可纳入技术创新维度评估,但若涉及调查报道等核心内容,仍要回归真实性、公共性等传统价值维度检验。

  在制度构建层面,人民日报的探索更具系统性。人民日报社研究部编辑杨阳透露,人民日报已成立跨部门的“AI工作专班”,统一调配技术与采编资源,通过完善顶层设计、强化事实核查流程等,把潜在幻觉、偏见等技术风险前置化解。

  对于技术迭代速度与评奖制度构建滞后的矛盾,调查问卷显示,多位受访者建议单独设立“AI新闻创新奖”“人机协同报道卓越奖”等,以便更好地评估AI在新闻创作中的贡献。黄楚新提出“双轨制”解决方案,即在现有奖项评审中披露人机协作细节,确保评审透明;同时设立独立的“AI新闻创新奖”,激励媒体在数据可视化、多媒体叙事等领域的技术突破。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支庭荣呼吁学界与业界深度协作,共同制定新闻传播行业AIGC应用的统一标准,明确内容生成的基本规则与质量要求;同时,建立AI伦理审查合作机制,对算法偏见、平台治理、舆论引导等风险展开动态评估。

  在价值观照中走好人机协同之路

  调查中,反对AI生成新闻作品参评新闻奖的受访者中,有67.5%的人坚持新闻报道中“人的价值不可替代”,认为这守护的不仅是职业尊严,更是新闻作为社会公器的本质功能。

  但新闻业的AI进程不可逆转。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在这一进程中守护好专业价值。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李杰琼表示:“从铅与火到光和电,每次技术革命都曾引发主体性焦虑,但最终都在规范中沉淀为行业基础设施。”印刷术催生了现代新闻业,摄影技术重塑了视觉报道范式,而今天的AI不过是技术演进的新节点。将AI定位为“新质生产力”而非替代者,才能释放其真正价值——在采编端重构生产流程提升效率,在分发端实现精准传播,在数据端激活信息资产。

  这种历史观照揭示出技术与人关系的本质——摄影技术的出现未曾取代画家,反而催生了印象派等新艺术形式;计算机的普及没有完全替代会计职业,却重塑了财务管理范式。因此,AI对新闻业的影响应视为专业重构的契机。

  AI介入带来的更深层变革体现在人才能力坐标系上。当AI承担基础写作时,记者的“四力”(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被赋予新内涵。有高校课程改革显示,新闻教育新增三大能力模块:提示词工程训练学生精准引导AI生成内容,算法伦理评估培养技术批判思维,人机协作管理强化团队领导力。这些转变指向一个核心——未来的新闻人才不仅是内容生产者,更是技术价值的把关者。

  在人民日报的AI工作专班、新华社的多模态模式、学术界的伦理框架中,我们看见人机关系的理性建构正在成型——技术不替代判断,效率不置换价值,创新不瓦解根基。这种平衡艺术,恰恰是新闻专业精神在数字时代的涅槃重生。

  随着中国新闻奖评选日近,这场辩论远未终结。但行业共识已然清晰:唯有坚守“人机协同、透明标注、规范先行”原则,才能在技术洪流中守护新闻专业的灯塔。当95%的从业者对AI准确性保持警惕时,这种审慎或许正是新闻专业精神穿越技术迷雾的锚点。在效率与真实的天平上,新闻业的选择将决定我们迎来的究竟是信息更丰盈的明天,还是真相更稀缺的未来。

【编辑:张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