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精准适配的基础教育资源配置新范式

2025-08-1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当前,区域功能定位的调整加剧了教育资源配置的复杂性,若教育资源配置不能同步对接区域功能转型,将导致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脱节,削弱人才支撑效能。在此背景下,聚焦基础教育资源配置从“均衡普惠”到“精准适配”的范式转型,剖析其面临的结构性矛盾,构建精准适配的现代化基础教育资源配置框架,对于进一步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基础教育资源配置

  面临的结构性矛盾

  需求识别模糊:供需脱节与数据治理短板。基础教育资源配置的结构性失衡已成为制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症结。首先,需求识别机制存在系统性缺陷,传统规划过度依赖静态学龄人口数据,既未能预判城市化进程中的人口空间重构,也忽视了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带来的教育需求分化。其次,技术赋能存在实践断层,虽然大数据和AI技术已具备需求预测潜力,但数据孤岛现象和分析能力短板导致无法构建精准的需求响应模型,使得个性化教育供给仍停留在理论层面。最后,制度与文化双重约束形成路径依赖,既得利益格局下的资源集聚效应与应试导向的评价体系相互强化,持续再生产着城乡、校际的教育鸿沟。这导致在城市新区,学位供给滞后于人口导入速度,衍生出“入学难”等民生问题;在乡村地区,校舍闲置与师资流失形成恶性循环。

  配置机制僵化:静态布局与动态需求失衡。基础教育资源配置的静态固化特征,反映了资源配置机制与教育生态变迁的结构性脱节。这种制度性滞后突出表现为资源配置的时空调适能力不足,导致配置效率与教育高质量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从资源配置的空间维度看,学校布局规划存在显著的人口变化响应迟滞。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人口流动轨迹与教育设施布局的空间匹配机制失效,呈现“城市过载—乡村闲置”的二元困境,即城市新区学龄人口爆发式增长与学校建设滞后形成尖锐矛盾,而偏远农村地区因生源持续外流出现校舍空置、设备闲置等资源低效利用现象,导致学位供给与实际需求之间形成时空错配。在师资要素配置层面,传统编制管理体制的刚性约束引发师资配置的结构性矛盾,形成“能进不能出、能上不能下”的固化格局,使得师资流动呈现“体制内循环”特征。这反映出师资配置机制未能建立与生源变化、课程改革相适应的弹性调节机制,导致“人岗不匹配”“供需两张皮”的治理困境。

  效能评估缺失:指标缺位与结果应用不佳。在基础教育治理体系中,效能评估机制的结构性缺位已成为制约资源配置优化的核心瓶颈。这一制度性缺陷首先表现为评估框架的碎片化。由于缺乏国家层面统一的教育资源配置评估指标体系,各地区与部门基于局部治理需求构建评估标准,导致评估结果在横向比较中出现数据孤岛现象,既难以形成权威性的质量判断,也无法为跨区域资源均衡配置提供科学依据。评估体系的离散化直接引发评估导向的异化,即部分地区将硬件设施投入作为核心评估维度,忽视师资队伍建设、教育过程质量与学生全面发展等关键要素;另一些地区则陷入“唯分数论”窠臼,以考试成绩单一指标替代资源利用效率的综合评估,两种倾向共同导致评估结果与教育本质目标的偏离。

  精准适配导向的

  基础教育资源配置

  需求精准识别:技术赋能与多元调研协同机制。该机制的核心要义在于突破单一维度的需求捕捉范式,通过量化分析与质性研究的有机融合,实现教育需求从经验判断向科学识别的范式转型。一是技术驱动型需求洞察的多维赋能。通过ETL技术构建涵盖人口流动轨迹、学生学习行为、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等多维度的教育数据库,形成动态更新的需求基础数据库,对区域学龄人口变化、教育需求等进行精准预判,为教育资源精准适配提供支持。二是传统调研方法的质性补充与场景适配。在技术赋能的同时,扎根理论指导下的质性研究方法具有不可替代的场景适配价值。深度访谈、民族志观察等传统手段能够捕捉技术系统难以识别的隐性需求,精准界定融合教育资源配置的细节需求,弥补量化数据在特殊群体需求分析中的颗粒度不足问题。三是协同机制的建构逻辑与实践路径。技术手段与传统方法的协同增效,本质上是数据智能与人类智慧的认知融合,在操作层面需构建“数据采集—质性验证—动态校准”的闭环系统。

  资源动态配置:布局优化与师资流动双轮驱动。构建动态调整机制对于精确匹配基础教育资源至关重要。该机制能够根据教育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资源配置,确保资源与需求同步,进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一是利用大数据技术监测人口流动和学龄人口的变化,实现学校布局的动态规划。通过人口动态监测模型,结合区域规划和城市化进程,预测学龄人口的规模和分布趋势,为学校布局调整提供科学依据。二是建立教师编制的动态管理机制,根据学生数量和教学需求灵活调整。通过教师交流轮岗制度,促进师资均衡配置。利用在线教育平台和远程教学技术,打破师资地域限制,实现优质师资的共享。三是教学资源更新采取“需求导向+适度超前”原则,课程设置则基于社会需求与学生兴趣进行动态优化。实施过程中需突破数据共享、利益协调和资金保障等瓶颈,通过构建跨部门协作平台、完善协商机制和创新筹资模式等举措,实现教育资源供给与需求的精准匹配。

  效能科学评估:多维指标体系与闭环应用机制。构建科学完备的基础教育资源配置效能评估指标体系,核心在于建立涵盖“投入—过程—产出—公平”的四维评估模型,形成从资源输入到价值创造的闭环分析框架。该体系具备决策支持、质量监测与公平保障三重核心功能,通过精细化设计投入维度、过程维度、产出维度的立体化指标群,融合结构方程模型、层次分析法等定量方法与个案追踪等定性方法,构建“需求诊断—配置实施—过程监测—效果评估—反馈调整”的动态闭环流程,并引入多元主体协同参与以保障评估公信力。其治理价值在于推动资源配置从“行政驱动”转向“数据驱动”,通过省域效能数据库实现核心指标实时监测,为教育改革提供资源配置校准工具,本质上是通过标准化评估语言重构制度性话语权,使政策制定从经验判断走向证据推理,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奠定“精准评估—有效配置—持续改进”的治理基石。

  展望未来,需进一步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与教育资源配置的融合,完善跨部门协同机制以突破动态调适的体制障碍,健全多元化效能评估指标体系以强化结果应用。同时,关注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特殊群体个性化需求的精准响应等新议题,推动基础教育资源配置在公平与质量的双重维度上实现更高水平的精准适配,为培养适应新时代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夯实教育强国根基提供更坚实的资源保障。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重点项目“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理论体系研究”(AAA240014)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宁波财经学院讲师;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

【编辑:张玲(报纸)赛音(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