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红色音乐发展的使命与路径

2025-08-1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红色音乐作为中国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载体,不仅承载着厚重的革命精神与深远的历史内涵,更是滋养人们精神世界的不竭源泉,是镌刻在人们心灵深处的珍贵记忆。它以独特的艺术魅力,肩负着特殊的历史使命,彰显着无可替代的文化价值。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根基,更是兴邦强国的关键所在。
  回溯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红色音乐发挥了无以替代的作用。在救亡图存的抗日战争时期,《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等红色音乐,以铿锵激昂的旋律,激励着中华儿女前赴后继、浴血奋战,最终赢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在社会主义建设征程中,《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东方红》等红色音乐,以生动形象和质朴的语言特点,凭借强大的感染力和号召力,激发出全国人民昂扬的斗志,凝聚起社会主义建设的磅礴力量,伴随着祖国从贫穷落后走向繁荣昌盛。步入新时代,红色音乐依然生机勃发,是鼓舞全国人民开拓创新、共创未来的精神食粮。
  红色音乐发展的时代价值
  传承红色基因,增强文化自信。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本色,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传承。红色音乐以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红色基因传承的重要载体。从《十送红军》对革命情感的深情表达,到《长征组歌》对长征精神的磅礴再现,红色音乐将历史记忆转化为现实的艺术形象,让红色基因在优美的旋律中流淌。红色音乐通过对革命历程与建设事业的回溯,唤起人民对民族共同体的认同。当革命先辈的奋斗精神在音乐中再现,红色精神的伟大力量就会激励着人民去奋斗、去拼搏。中华文化的生命力与创造力更加坚挺,民族复兴的精神根基就会筑得更加牢固。
  弘扬奉献精神,坚持价值引领。红色音乐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载体,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红色音乐能够将抽象的价值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情感体验,承载着激发民族热情、凝聚民族精神的使命。一曲《学习雷锋好榜样》传唱全国,让奉献精神深入人心,雷锋精神遍布大江南北。进入新时代,红色音乐在内容上、传播形式上开拓创新,更加具有时代性与感染力。红色音乐将新时代的故事融入作品之中,传递出团结、奋斗、爱国等价值观念。红色音乐深入校园、社区、网络等场域,如春风化雨般浸润着人们的心田,引导广大人民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
  面向世界人民,促进文化交流。在国际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新时代,红色音乐带着中国人民的善意,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魅力、传递中国声音。红色音乐蕴含着坚韧不屈的中国精神,表现出高亢激越的民族文化旋律,成为极具辨识度的文化符号,把中国人民的友善传送到世界各国。红色音乐以音乐的形式讲述着中国故事,在促进文化交流中,传送出中国人民的友谊。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红色音乐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走向世界,通过国际音乐节、国际文化交流活动等平台,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精神,以音乐语言呈现给世界,有效地提升了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推动红色音乐创新发展
  随着人们精神追求的提升,音乐类型呈现多样化发展。在这一背景下,红色音乐创作人才出现明显断层。一方面,老一辈红色音乐词作家、曲作家逐渐退出创作一线,而年轻一代音乐人才多以创作通俗音乐为主,缺乏对红色音乐创作理论和内涵的深刻理解。在专业音乐院校的培养教育中,红色音乐创作的培养体系还存在薄弱环节,缺乏对红色音乐历史、文化、精神内涵的深度剖析与创作培养。由于创作者已经形成了对经典红色音乐创作模式的路径依赖,难以将现代音乐元素与红色主题有机融合。突出表现为音乐的旋律、歌词的内容难以突破传统框架,部分红色音乐作品同质化现象严重,难以满足当代受众日益多样化的审美需求。同时,红色音乐创作缺乏激励机制和交流平台,影响了创新能力的提升。
  红色音乐承载着珍贵的历史记忆,在革命建设年代的老一辈群体中,更能产生深厚的情感共鸣,但在现代社会,年轻一代受流行音乐、网络音乐等多元文化影响,对红色音乐的认知仅停留在教材、影视作品中,甚至只有片段的记忆,缺乏深入了解。认知上的不足导致思想上对红色音乐的疏离。而中老年群体虽对红色音乐有深刻的情感记忆,但在新媒体时代,接受红色音乐的渠道有限,欣赏和歌唱红色音乐的场景单一,以致接受红色音乐的受众在音乐爱好者中占比下降。
  同时,随着音乐传播渠道多样化的兴起,红色音乐传播也受到一定的挑战。在产业发展方面,红色音乐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红色音乐的价值挖掘处于起步阶段,可开发相应的商业模式,与旅游、文化创意等产业结合,精准对接市场需求,形成稳定的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商业模式。创作、制作、推广、演出、销售等环节还需进行有效的协同合作。
  健全的创作机制与优质的人才队伍是新时代红色音乐高质量发展的根基。促进红色音乐发展,应当构建多元化创作激励机制,通过设立红色音乐创作专项基金、举办主题创作大赛、建立作品孵化平台等方式,吸引更多音乐人才投身红色音乐创作。在人才培养方面,可在高校音乐院系开设红色音乐创作、表演等特色课程,将红色文化融入日常教学之中,还可以邀请红色音乐领域专家学者开展专题讲座,组织学生开展红色音乐采风与创作实践活动,为红色音乐的传承与弘扬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创新传播模式并推动技术融合,是新时代红色音乐扩大影响力的关键。应当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打造多渠道传播矩阵,制作适合不同平台的红色音乐短视频、直播音乐会、互动音乐等内容,以新颖的形式吸引年轻受众。同时,不断创新突破线下传播模式,开展红色音乐进社区、进校园、进军营等活动,举办沉浸式红色音乐体验展,增强受众的参与感与体验感。在人工智能时代,要充分借助 5G技术、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打造全景式红色音乐场景,实现红色音乐的精准传播,让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红色音乐魅力,提高传播效果,焕发出新的活力。
  完善的政策支持与良好的产业协同,是红色音乐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政府部门出台专项政策,在税收优惠、项目审批、版权保护等方面给予红色音乐产业倾斜,加大对红色音乐创作、演出、传播等环节的支持力度。还可以设立红色音乐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重点项目建设。要建立健全红色音乐产业标准与规范,促进产业健康有序发展。要全力做好产业协同,推动红色音乐与旅游、教育、影视等产业深度融合。可以开发红色音乐主题旅游线路、研学课程、影视作品等,形成产业协同发展新格局。应当大力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参与红色音乐产业发展,通过投资、合作等方式,整合各方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共同推动红色音乐产业规模化、品牌化发展,为红色音乐的传承与弘扬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系长江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
【编辑:项江涛(报纸)王晏清(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