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当代欧陆马克思主义研究转型

2025-08-1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8月8—9日,第四届当代欧陆马克思主义论坛在兰州举行。来自全国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的160余位专家学者与会,围绕当代欧陆马克思主义的“新唯物主义”研究、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建构研究、当代欧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史背景研究、数字资本主义批判研究、经典的法兰克福学派及其当代发展研究、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研究等议题展开深入研讨。
  为破解西方现代性困境
  提供思想资源
  面对全球化、数字化等现实命题,加强对当代欧陆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对破解西方现代性困境与信息技术异化具有重要时代意义。西北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王全进表示,当代欧陆马克思主义以深刻的问题意识、多元的思想维度以及对人类生存境遇的深切关怀,为我们理解西方现代性困境、回应时代命题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与包括当代欧陆马克思主义在内的世界各国优秀成果之间,存在着对话、互鉴的广阔空间。这种交流对话,对拓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视野,审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回应全球性挑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启发意义。
  西南大学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所长黄其洪称,作为马克思主义思想谱系中颇具批判锐度与现实张力的理论分支,当代欧陆马克思主义既承袭欧陆哲学思辨传统,又直面当代资本主义结构性矛盾,在反思现代性危机、剖析社会权力关系、探索人类解放实践等领域,构建起富有解释力的理论。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副会长、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教授丁立群提出,应以史论结合的研究范式深入挖掘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资源,树立强烈的问题意识,立足当今时代的发展困境,强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推动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进程。
  数字化加快资本主义的制度重塑
  进入数字时代,资本主义制度面临新的生存困境,其合法化危机不但没有因为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而得到缓解,反而愈演愈烈。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宋建丽认为,当今世界格局演变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全球化与数智化叠加,以金融资本和数字资本为复合资本形态的新剥夺性积累,加大全球金融风险;以数字圈地为特征的全球平台垄断,加大数据掠夺风险;以算法“封建主义”和“技术法西斯主义”为表现形态的全球意识形态霸权,加大民主极化风险;以数字殖民和数智拜物教为典型特征的异化危机,加大新形式的奴役风险。
  南京大学哲学学院教授蓝江表示,数字技术重构了控制论与权力关系,数字批判理论揭示了技术协议作为隐形支配结构的本质。平台经济的崛起不仅改变了剩余价值的剥削形式,还重构了社会生产关系。这在一定程度上是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显现。
  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马俊峰称,数字资本通过“虚存中介”“价值闭环”“意识形态驯化”,将人的意识、情感数据化为“虚体性存在”,导致主体的个体化丧失与自由沦丧。这种主客体颠倒,根植于资本主义私有制下数据垄断的生产关系,表现为数字技术对劳动异化的深度拓展。他提出,要破除数字意识形态的驯化、重构社会制度与所有制形式、确立“以人为本”的伦理技术,使数字技术从资本的附庸转化为服务人的工具。
  促进理论沉思与现实关切的
  有机融合
  与会专家认为,近年来,当代欧陆马克思主义成为我国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一个重要理论生长点。但是,囿于以往的“人头式研究模式”的影响,当前国内的当代欧陆马克思主义研究呈现出一种分散式、碎片化研究状态。黄其洪表示,推动中国当代欧陆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整体化、系统化和学科化,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一个当代欧陆马克思主义研究学术共同体,打破自身研究的狭隘界限,通过跨学科对话与跨区域协作,推动理论成果向现实问题转化,为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提供重要学术支撑。
  《浙江学刊》总编辑田明孝说,开展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时,要推动其中国化和时代化,不能仅仅停留在简单引介西方理论的层面,而应在西方理论的基础上,为当代社会发展提出有价值的思考。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马乔恩谈到,要在数字资本主义批判中融入中国本土经验,通过实证研究揭示技术异化的具体表现,为制定政策提供理论支撑。学者需深入分析数字劳动、算法治理等新兴领域中的生产关系变革,将西方批判理论与中国社会治理实践相结合,形成具有问题导向的研究范式。
  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胡大平认为,马克思主义研究必须经受学科、意识形态以及马克思主义立场这三重问题的检验。只有经过这些问题的检验,相关研究才能回应当代认知层面的困惑,服务国家战略需求,进而推动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引领、多学科协同发展的人文社会科学建设。
  论坛由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西南大学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所联合主办。
【编辑:刘娟(报纸)王晏清(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