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重大国家战略。2022年,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整合学科优势力量,成立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大湾区建设与区域协调发展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自成立以来,实验室聚焦粤港澳大湾区“一点两地”全新定位,立足跨学科团队建设与产学研联动,在理论探索和实践创新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
跨学科融合服务大湾区战略需求
实验室主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党委书记石佑启表示,实验室瞄准“国家所需、未来所向、湾区所急、广外所能”,统筹推进学术研究、决策咨询、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各项工作,高标准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和新文科重点实验室。
“实验室以国家重大课题为牵引,通过法学、经济学、管理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努力提升服务大湾区战略需求的能力。”实验室执行主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副校长申明浩介绍,依托“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研究”“粤港澳大湾区数据要素跨境流动路径研究”等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实验室组建了多个跨学科交叉融合、学科优势互补的研究团队,持续推进前沿理论探索、研究范式突破和实践创新应用。
依托重大项目研究和跨学科交叉融合,实验室团队成员在《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等权威期刊发表系列高水平学术论文,多项研究成果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转载,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中国法学优秀成果奖等重要奖励。同时,实验室每年定期出版的《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报告》蓝皮书社会影响力持续扩大。该蓝皮书系统全面梳理了粤港澳大湾区在科技创新、产业升级、人才集聚等方面的建设举措和成效亮点,并结合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提出前瞻性对策建议,全方位、多角度为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实验室积极响应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需求,在每年开展各类专题实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持续为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作为入选广东省首批基层立法联系点的单位,团队成员参与了《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发展促进条例》(专家建议稿)的起草工作,该条例为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的长远发展提供了更为系统全面、明确细致的法制基础。实验室分别于2022年和2024年组建第三方评估专家组参与广东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评估工作,为科学评价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进展成效并明确下一步发展方向和工作重点提供了参考与依据。实验室还承担了“粤港澳大湾区公平竞争机制对接与规则衔接的路径探索”“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市场一体化发展研究”“粤港澳大湾区境外人才工作现状及对策建议研究”等十余项政府委托研究课题,相关研究成果获得政府部门的采用和肯定。
得益于以国家重大课题为牵引、以跨学科团队融合为基础、以服务大湾区战略需求为导向的建设思路,实验室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以实验室为主体申报的“打造服务粤港澳大湾区‘一点两地’全新定位的高校新型智库”成功入选2024年度中国智库索引(CTTI)智库建设优秀案例。
产学研用联动助力大湾区建设
“作为扎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实践的科研平台,实验室紧密联系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头部企业与兄弟院校,建立了多方参与、互促互融的产学研用联动机制。”申明浩表示,实验室高度重视把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实践应用成果,并探索出了一条基于产学研用联动的可行路径。
积极搭建各类对外交流平台及网络,为产学研用联动创造有利条件。实验室基于学科优势在2024年申请成立了中国工业经济学会全球产业链与产业集群学科专业委员会,通过连接全国专家学者与产业人才集思广益、汇聚资源,打造产学研用共同体。实验室联合发起了汽车产业联盟、数据产业联盟、产业园区联盟等,并主办了“提升粤港澳大湾区汽车产业链发展韧性”“数据要素赋能产业链转型升级与新质生产力培育”“产业园区赋能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等系列圆桌会议,为把脉粤港澳大湾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提供交流平台。实验室还加入了由广东省贸促会、中国贸促会驻香港代表处、中国贸促会驻澳门代表处联合发起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工商圆桌会议机制。此外,依托实验室研究力量申请的国际湾区研究院通过前海管理局遴选,成为落户前海的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之一。
为进一步加强产学研用联动并强化人才培养,实验室还采取了合作共建的方式。在数据库建设上,实验室与学术界、业界密切合作,共同打造以市场一体化指数为核心的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数据库。在人才培养上,研究团队参与建设的涉外法治人才实训大模型于2024年底正式推出。该大模型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构建了各类涉外争议解决场景,为加快培养粤港澳大湾区涉外法治人才提供了有力支持。
未来,实验室将坚持面向学科发展前沿、国家战略需求,通过学科交叉融合、产学研用联动,继续为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贡献广外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