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日常中的文化生命力

——评《手工艺在都市的生长:现代民俗学的探索》

2025-07-1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改革开放以来,在社会转型的现代性语境下,民俗学之“民俗”概念已完成从农民旧俗到普通国民生活文化的意涵转变,民俗之“民”也经历了从民间、人民到公民的结构性转换,在此基础上的中国民俗学已成长为一门观照国民日常生活的社会科学。近年来,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研究所徐赣丽教授及其团队不断追索叩问“当代民众日常生活的意义”这一宏大主题,其新著《手工艺在都市的生长:现代民俗学的探索》正是站在现代民俗学立场上,为回应时代转型、探索学科发展新路径而完成的重要学术成果。该书选取手工艺这一兼具传统内核与当代内涵的文化事象为专题对象,以扎实的田野调查为基础,探讨手工艺在当代都市中的变迁与传承,不仅为现代民俗学拓展了新的探索空间,更彰显了当代民俗学人对“人及其当代生活实践”孜孜以求的学术探索。

《手工艺在都市的生长:现代民俗学的探索》,徐赣丽、滕璐阳等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3年版

  长久以来,民俗学虽强调对民众生活的探究理解,但对当代生活广泛出现的手工造物文化却重视不够,系统性论著相对较少。该书立论之意即对手工艺之于个体的意义及其生活实践给予足够的学术关切,尤其重点关注都市语境下手工艺的新变,重视都市这一包容性、异质性空间对手工艺存续的独特价值。面对年轻一代手艺人、爱好者、经营者、新中产消费者等都市多元主体,作者进行了细致的具身观察,努力呈现一种“生活与技艺并重”的研究思想。由此,作者将手工艺的都市新变转化为如下议题:手工艺在当代发生的变化及其原因、手工艺在都市传承的新途径与具体过程等。基于以上考量,该书搭建了“理论分析—个案调查—对策建议”层层递进的逻辑框架。

  在“理论篇”,该书对手工艺的变迁方向、都市多元群体的创造实践以及传承的新特征,进行了较为全面而系统的学理分析。第一章将手工艺置于更广阔的社会文化语境中加以审视,指出传统手工艺在当代并非简单地消亡或僵化保存,而是通过自我调适,转化为文化符号、专业艺术或其他工艺形式。第二章剖析了新一代手艺人、手工艺爱好者、新中产消费者等群体的多元实践。其中特别关注设计师、经营者等对手工艺进行当代转化与文化再生产的从业者,并将其生动地命名为“文化转译者”,由此该书突破了以往研究较多重视代表性传承人的局限。第三章提出“弥散性传承”概念,对手工艺爱好者的实践特征进行理论表述。作者巧妙化用杨庆堃先生“弥散性宗教”这一经典概念,阐释了“都市手工艺爱好者以开放灵活的方式将手艺融入日常生活”之传承方式,明确指出传承在生活中的真实形态。值得注意的是,“弥散”“转译”虽为学术语言,但在概念术语化用中,其所蕴藏的对主体日常生活实践的关注并未丢失。究其本质,开篇虽以“理论”为名,然其“见人见物见生活”的学术初衷萦绕其中。

  在“个案篇”,作者选择都市中三种典型的手工艺类型,通过扎实的田野探索了其最新的传承动向。结合手工艺在都市语境下的最新发展态势,分别聚焦于广为流行的学习班、风靡于白领阶层的体验课程及近年大量涌现的爱好者群体,展现了手工艺区别于传统的现代传承方式与表现形态,揭示了手工艺之于当代人的丰富意涵。在锔瓷学习班一章中,作者详细记录了传习过程中时间安排、空间利用、内容设计等细节,指出学习班在降低学习成本、灵活安排时间等方面的优势;认为这种现代传承方式不仅吸引了大量都市年轻人,也为传统技艺注入了新活力。陶艺体验店案例研究则聚焦于商业化空间中的手工艺实践。描述这类体验店通过精心设计的消费场景,将手工艺转化为一种休闲娱乐活动,满足了都市白领对“慢生活”的向往;而手工艺在商业化过程中也被重新诠释,其文化内涵与审美价值得到了新的发扬。该书对拼布爱好者群体的研究更是精彩。通过参与观察和深度访谈,作者揭示了爱好者如何通过拼布活动建构阶层身份与性别认同。手工艺从谋生手段转变为休闲爱好,不仅反映了都市生活方式的变迁,也体现了当代都市中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上述个案生动描绘了手工艺在都市中的多元形态,更为理论探讨提供了坚实的实证基础。该书诸多论断都是从田野中来,并非随意观察与想象,而是一种理论思考、田野实践、学术叙事的融合呼应。一言以蔽之,在有温度的“田野民俗志”部分,学术深度与生活气息构成其写作的主要基调。

  作者并未止步于学术探讨,始终保有着对现实问题的深切关怀。“建议篇”针对手工艺发展中存在的供需不对等、文化内涵挖掘不足等问题,提出加强工艺文化普及、推动品牌建设、打造中式美学等对策。这些建议既有理论依据,又具可操作性,体现了民俗学学者的社会文化责任担当。同时,该书还强调手工艺应向生活日用方向回归,认为只有让手工艺重新融入日常生活,才能真正实现其文化价值。这一观点与当下“生活美学”语境不谋而合,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当代传承保护提供了民俗学的独到观察成果。

  较为遗憾的是,作为一项探索性研究,单独成篇的“建议篇”相关论述仍稍显薄弱,实际上前文诸多翔实的田野观察成果恰可为策略建议部分增添论述例证。此外,其具体研究内容未能涵盖当下都市空间中的其他手工艺类型,对相关问题的讨论还有待进一步深入。作为学术界同仁,热切期待作者及其团队未来有更多扎实与深掘的学术作品。

  在全球化与城市化迅猛发展的今天,传统手工艺的都市新生无疑是一场悄然的“生活革命”。《手工艺在都市的生长》以其独到眼光和扎实研究揭示了这场革命背后的文化逻辑与实践路径。作为一部具有人文情怀和温度的“田野民俗志”,该书呈现出一种田野调查与学术叙事的圆融契合,在作者笔下既有宏观的场景勾勒,也有微观的情感捕捉。总之,“人及其生活实践”之学术旨趣贯穿始终。该书再一次证明,民俗学的生命力在于对日常生活的关注,而手工艺的活力则在于与现代生活的融合。由此可见,这部新作不仅是一部关于手工艺的专著,更是一部现代民俗学如何记录“生活革命”的学术样本。徐赣丽教授及其团队的此次研究成果,不仅为当代民俗学学科转型提供了富有启示性的研究范例,更从学理层面深度回应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创新等时代命题,彰显了民俗学研究的现实关怀与理论价值。

  (作者系华东政法大学韬奋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

【编辑:王亮 问严锴(报纸)赛音(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