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神话传说是古人解读世界的产物,以凝结了民族早期智慧、情感与价值的文学形式,将民族文化基因镌刻在集体记忆之中,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内容。神话传说中的英雄人物成为人类对崇高精神与力量追求的象征,这些想象与追求蕴含了不同的价值认同,代表着人类在不同阶段对于自我认知的变迁。以神话传说为主题的中国电影,以其独特的精神内核与中华美学特征,对已有神话的意象与叙事母题进行创造性书写,重构了可供人们想象的神话空间,并借此表达现代语境中的文化思考,继续为人类提供诗性智慧与意义坐标。
注重英雄成长的重塑
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英雄故事,如大禹治水、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后羿射日等,其中的神话英雄多是人类早期想象出来的自然界最高层级的代表,一般被赋予了超乎自然的力量与智慧,在对于外界的征服与抗争中,体现了人类早期的成长与升华。在传统英雄主义书写的基础上,近年来的中国神话传说电影表现的英雄形象逐渐由战胜外部的灾难或敌人,转向注重描绘英雄内在成长与蜕变的历程,电影表达的价值主旨由超越他者转向超越自我,由外部转向内在的深层探寻。《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的哪吒改变了传统的反叛形象与正义邪恶二元对立的故事设置,哪吒被赋予了更加生动、立体、多维的性格,其顽劣有趣、具有破坏力和情绪化特征的儿童形象,被观众普遍接受。经历了身份认同的焦虑与挣扎,哪吒最终将自身的使命定位为保护陈塘关的百姓,个体的自我价值与拯救黎民百姓的救世思想产生有机结合,有力拓展了神话电影主题的广度和深度。电影不仅弱化了神话英雄人物与外部世界之间的对抗力量与对立结构,而且通过与邪恶力量的决裂重新唤醒人物对自我身份的确认,使得英雄成长的内涵更为丰富。
《哪吒之魔童闹海》中“灵珠与魔丸同源”成为故事的逻辑起点,叙事的重点更加注重对人物内在超越性描述,哪吒以“是魔是仙我说了算”“若天地不容,我就扭转这乾坤”作为信条,在天劫降临之际舍生忘死去拯救百姓,用实际行动颠覆了“魔丸必为祸”的偏见。同时,哪吒通过使命担当确认了“我是谁”的终极答案,完成了从魔童到英雄的蜕变与自我实现之旅。敖丙在家族脱离海底炼狱的期望和个人追求之间的挣扎,同样也是在传承代际使命中,主动追问“我想成为谁”的身份定位和归属。而在他们的内在成长之路上,家庭亲情与家族使命的力量让英雄人物走下神坛、步入人间,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哪吒与敖丙通过灵魂与肉身的合体与分离,在营造喜剧效果的同时更彰显了需要通过反抗不公、突破价值和身份的双重困境进而实现自我超越。神话电影中的英雄在成神与成人的过程中,以内在超越性作为更富时代价值与逻辑的文本叙事,在剧情冲突中将作为客观精神的天理与作为主观精神的心性进行结合。这些颇具时代性的视角,能够较好地带给观众独特的有崇高感的审美体验,激发引人向上的精神力量。
注重故事主题的重构
中国的神话传说具有较强的开放性与延展性,通过现代数字技术对已有神话传说进行主题重构,将神话蕴含的古典元素与现代文明理念相结合,可以推动神话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中国神话传说电影大多通过演绎、解构与重构,对已有神话文本资源进行全新改写,以特有的叙事逻辑赋予神话传说新的时代语境。唐传奇《白蛇记》、宋代话本《西湖三塔记》、明代小说集《警世通言》中的《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为“白蛇传”系列电影的改编奠定了基础。《白蛇传》的影视化改编程度较高,从《青蛇》《白蛇传·情》到《白蛇:缘起》《白蛇2:青蛇劫起》《白蛇:浮生》,电影在白蛇青蛇沐浴、西湖断桥相会等片段与之前的文本形成互文,有力拓展了此类电影“情”的元主题。此类电影以强调女性成长、深化女性自我意识探讨推动神性与妖性的祛魅化,实现对传统“人妖殊途”叙事习惯的超越。在“白蛇传”系列电影表达的主题价值排序中,对人性的彰显超越了法海的“天道伦理,世间规矩”。在世间与妖界、女性与男性、人类与动物等多重矛盾冲突中,传递出女性较强的自我塑造与角色转换能力,并以其多维性与饱满度彰显了鲜活的生命力与情感深度,也满足了“她消费”时代对于女性力量的期许。
神话传说延续了社会群体的集体记忆,在文本主题改编基础上进行的神话电影创作,力求在保留原著精髓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演绎,以更好满足观众的审美与情感需求。电影往往对于古代神话资源进行现代性解构与重组,借助特有的叙事逻辑切入当代人的视角,既彰显了民族文化蕴含的精神力量,又折射出时代的文化特征,一定程度上具有记录社会文化发展史的意义。宋元话本《武王伐纣平话》、明代长篇小说《封神演义》为“封神”系列电影的改编奠定了文本基础,《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新神榜:杨戬》《新神榜:哪吒重生》《姜子牙》等电影,主题大多弱化了人物的神性力量,“成神”的过程被改写为“成人”的过程,投射出秩序规范与个体觉醒之间的矛盾,在凸显人性与伦理冲突中重构新的主题指向。在“封神”系列电影中,姬发由于觉醒后弃恶向善而成为“天下共主”,守护西岐家园、保护封神榜的使命担当成为推动故事的主旨力量。中国神话传说电影在元叙事中植入当代价值理念,进而推动角色互文性改造,由此也发挥了较强的“超文本属性”,激发了讲好中国故事的生命力。
注重视觉图谱的重建
早期神话通过文本与图像共同构建出中国神话的文图传统,神话传说电影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玄幻元素,在故事情节层面构建逻辑统一或相互关联的虚拟景观,借助工业美学增强电影的视觉性、戏剧性与叙事性,观众更容易与电影故事产生共鸣。神话电影中的时空设置、场景呈现、符码参与,兼具中华传统美学与现代美学特征,契合影像奇观化、感官化的艺术体验,满足了观众对于奇幻世界与异度时空的“想象力消费”。同时,电影的文本表意、隐喻与交流等功能,也为中国神话电影话语范式的建构提供了独特启示。电影通过数字技术展现神话世界的可视性景观,将神话故事中的人物、场景和事件通过影像具象化,拓宽了神话的表意空间与视觉图谱。“西游系列”电影《西游记之大圣归来》《西游记之大闹天宫》《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悟空传》等,重建了新的仙侠神怪群像图谱,电影大多通过隐喻、杂糅与戏仿、转化,将场景位移或嫁接于不同的时空维度,将人物、服饰、建筑、景观等进行多维编码,在强化人物关系与叙事动能、拓展奇幻美学空间的同时,为神话传说故事延展提供了新的场域和叙事谱系。
中国神话传说电影以工业化、产业化、商业化等生产模式融合了本土文化资源与数字技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同人类的诗性想象整合起来,借助电影艺术产生冲击力与吸引力,为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新主题、新渠道与新载体。“新神榜”“新传说”“西游系列”等这些基于优质文本创作的电影故事,为中国古代神话提供了新的叙事模式与诗性审美,同时也有利于电影市场的丰富、成熟与繁荣。这些电影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传统与现代的纽带,营造了具有深层意蕴的视觉谱系与叙事空间,魔幻的时空场景与叙事逻辑映射了不同层级的秩序感,电影语言的多元符码更有助于理解特定的神话图景。姜子牙、杨戬、哪吒、法海、孙悟空、唐僧等神话人物符码在戏剧矛盾中进行“现代神话”的叙事转化,天空、海洋、陆地以及神境、人间、魔界等时空切换,有助于对时空观、宇宙观的诠释,空灵而超脱的神话景观,更有益于古老东方哲学智慧的现代表达。中国的神话传说需要经由电影在遵从技术与艺术逻辑的前提下进行深度转化,参与建构中国神话的视觉图谱,以现代视角讲好中国故事,更好发挥电影自身的功能。
(作者系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