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时代,文学批评是否会走向终结

2025-07-1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文学批评是文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分析、阐释和评价反哺文学创作、推动文学发展,从而形塑并引领时代的审美趣味。AI时代,人类的思维模式与行为模式都发生了变化,许多原本只能由人做的工作,逐渐被AI取代。环顾当下文坛,文学创作也正被各类AI软件“侵入”。面对这一前所未有的时代变局,文学批评是否会走向“终结”呢?

  文学批评的AI化:“利刃”效应

  一言以蔽之,AI的优势是效率。那么,文学批评的AI化能否提高评论写作的效率?AI能否成为评论家手中的一把“利刃”?

  第一,AI介入的文学批评呈现出高度的“专业性”。《文心雕龙·知音》篇说,“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AI化的文学批评很可能成为一个熟练工。在“统计学、信息论、控制论”等数理基础上加持的AI,既对批评对象烂熟于心,又对批评方法了如指掌。例如,让DeepSeek从文化研究的角度写一篇关于小说《红高粱》的评论,意识形态、阶级、阶层等文化研究所重点关注的问题,必然会被套路化地呈现出来。AI能够轻易地通过文本细读的方式完成评价任务,这就是“专业性”的体现。而且,这种“专业性”还表现在批评语言纯熟、批评方法信手拈来、批评逻辑清晰自然等方面。应该说,这种评论写作将超过绝大多数一般读者的文学批评水准。

  第二,AI介入的文学批评有鲜明的“偶发性”。文学批评既是一种理性活动,也离不开感性体验。借助AI的参与,文学批评的关键词不仅是文学作品、评论方法,还可能有不同人群的不同体验、不同时代的不同语境、不同的热点话题等,甚至使用不同的模型其数据库也有所不同。这些“不同”都会造成结论的极大差异。我们经常说,文学创作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文学批评同样也是一种创造性活动。而生成式人工智能恰恰可以基于各种数据库的深度学习和自我学习,在进行包含必然性、规律性的数据分析的同时,创造性地生成文学批评文本。

  第三,AI介入的文学批评将不再固守人本主义,逐渐呈现出“去人类中心主义”的特征。文学批评是人文主义精神兴起的产物,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反思与批判,传达对这个世界的认知与认同。但是这种认识、认同与价值判断是基于人的体验、人自身的需求。伴随着生物多样化、全球气候变化,人们逐渐意识到“人类中心主义”可能是造成诸多问题的根源。而AI介入的文学批评不再单纯满足人类的诉求,它还可以从生物学层面考虑万物的诉求。这种天马行空的方法论可能会促进跨界批评的出现,更可能促成文学批评的“去人类中心主义”。

  AI化的文学批评:“文”的缺位

  文学归根到底是人学。“文”强调的是人的思想与人的主张对文学作品的意义与价值。AI加持的文学批评,会不会也有不尽如“人”意之处?

  一方面,AI化的文学批评少了“批评”的味道。文学批评是“批”,也是“评”。鲁迅曾将杂文视为“是匕首,是投枪,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的东西”。那么,AI批评能传达人类的同情心吗?好的文学批评需要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当太多的“AI味”渗透其中时,我们的思想将被各种数据包裹、引领,甚至是规训、束缚。我们似乎拿起了批评的武器,却很可能因为丧失了共情能力与价值观念,而没有了战斗力。没有思想的文学批评就像一片繁华的废墟,尽管文字能力高超、批评方法前沿,但AI化的文学批评很可能缺失灵魂。这样的文学批评,不可能形成文学思潮,不可能在文学领域扛起大旗,真正推进文学发展。

  另一方面,AI化的文学批评混淆“真实”的边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文学与世界的关系都遵循着“模仿”说的规律。从柏拉图到亚里士多德,再到恩格斯、车尔尼雪夫斯基,文学批评都以“真实”作为重要尺度。在浪漫主义兴起、表现主义兴盛,抽象表现主义、观念艺术纷至沓来之际,文学作品中的“真实”也从物质世界的“真实”走向了精神世界的“真实”。伴随着现代科技文明的来临、后现代主义文化的兴起,物质世界不再遵循现实原则。“超现实”的出现从根本上颠覆了真实存在的根基。未来由AI建构的景观社会,正是多个“拟象”建构起来的“现实世界”。人类在VR/MR的沉浸式体验中获得的不再是“真实”,而是“真实感”。AI主导的文学批评是否会迷失在“真实”与“真实感”之间,最终导致意义的缺位?

  AI时代重塑文学批评的格局

  AI化的文学批评势必更高效、更快捷。可以想见,越来越多的人也将因为AI的便利,放弃人工的写作模式:依赖AI分析文学作品的内容、风格,依赖AI推荐的批评方法,依赖AI总结各种数据。如果说人类目前还是在谨慎地使用AI,那么当这个试用期解决了他们的问题之后,人类必然会热情地拥抱AI。未来的各大文学公众号平台,可能会爆发式地迎来各种各样的“AI式”文学批评。“AI式”文学批评也必将会重塑文学批评的整体格局。

  首先,“AI式”文学批评将重塑批评主体。有了AI的助力,文学批评将变得人人可为。AI可以帮助人们表达自己对作品的理解,促使文学批评从精英批评走向大众批评。同时,基于各种人工智能深度学习之后的深度“自习”,也会使一部分评论从大量同质化的评论中脱颖而出。其次,AI时代的文学批评改变了遴选对象的规则。前AI时代的文学批评对象虽然都是彼时作品中的代表之作,但都有明确的引导性与指向性。它们或是基于主流文坛的遴选,或是基于文学市场的遴选。对这些作品的评价与分析是有明确的文化任务与价值取向的。未来,文学作品能否成为批评对象,可能取决于其是否为核心算力统计支持的大数据靠前的作品。最后,AI时代的文学批评将重塑批评的语言。“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AI时代的文学批评也必须借助约定俗成的语言来表达。但是,没有思想的语言如何高效表达也是一个巨大的难题。在数字空间中,语言一定会发生一些不可知的变异,变异的语言也将融入新的语言系统之中。“常说常新”与“不可控”可能成为文学批评语言与评论的常态。

  总之,AI形塑了一种全新的文化空间,但这个空间终究还是隶属于人。人工智能AlphaGo能够对决韩国围棋世界冠军李世石,但围棋世界并没有因此崩塌。因为AI虽然让人类意识到自己的限度,却无法让人类放弃对围棋的热爱。同样,有AI加持的文学批评依然是文学批评,它依然是文学世界不可缺少的一环。有了AI,文学批评将开拓更丰富的阐释空间,迎来未来的无限可能性。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一般项目“20世纪以来中国艺术传播学术史研究”(23BA024)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南京艺术学院人文与博物馆学院副院长、教授)

【编辑:唐萌(报纸) 张赛(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