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发挥西夏陵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的作用

2025-07-1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西夏陵坐落于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西郊贺兰山东麓洪积扇上,分布范围近40平方公里。作为西夏时期的帝王陵寝,西夏陵是留存至今规模最大、等级最高、保存完整的西夏时期考古遗存。陵区包括9座帝陵、271座陪葬墓、1处座落于陵区北端的大型建筑遗址和32处防洪工程遗址等遗迹。
  尤为引人注目的是高高矗立着的9座帝陵,在贺兰山的衬托下显得气势恢弘。西夏陵不仅具有独特的陵寝制度,还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与建筑构件,涵盖西夏石雕、陶瓷、铸造、纺织等多个产业,以其独特的方式浓缩了西夏政治制度、多民族特征、宗教信仰、生业方式和文化与技术成就等方面的信息。西夏陵既保留党项族固有文化传统,又融合了周边其他民族,尤其是汉民族的文化要素,体现出西夏王朝融汇多元的文明特色,在中华文明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过程中具有特殊的见证地位。
  一、陵寝制度:融合与创新的典范
  西夏陵在选址、布局、建筑形制等方面,深受唐宋以来中原帝王陵墓制度的影响,彰显了西夏王朝对中华文明的深刻理解和尊崇。如陵区整体背靠贺兰山,面临黄河水,地势高敞,其选址深受中国传统风水理论的影响。陵园坐北朝南,建筑突出中轴线,力求左右对称,设有门阙、神道、石像生、献殿、地宫、陵台等,这些都是中原陵墓制度的核心文化元素。
  西夏陵对唐宋陵寝制度既有继承也有创新,如陵区整体弥漫着佛教气息。西夏陵的陵台采用佛塔的形制,现在看起来光秃秃的土堆子,以前都是罩在金碧辉煌的佛塔之中的。有塔必有佛,佛就埋在塔的下面。3号陵是9座帝陵中最大的一座,出土了大量的妙音鸟。妙音鸟的梵文读作“迦陵频伽”,其叫声婉转动听,用以比拟佛陀说法深入人心。陵塔和妙音鸟在西夏王陵的象征意义在于:埋葬在这里的皇帝生前就是大夏的佛。这些都是深受佛教文化影响的结果。
  二、陵区北端建筑遗址:敬佛与尊祖的融合
  西夏陵区北端建筑遗址,为一平面布局呈长方形的建筑群体,有三进院落,南北长约400米,东西宽约200米,总面积约8万平方米。关于该处建筑的性质,以往的“祖庙说”和“佛寺说”长期相持不下,“祖庙说”难以解释出土的佛像泥塑残块,“佛寺说”难以解释“孛王庙”的称呼,只有把它看作“一处供奉西夏帝后圣容的寺院”,才能把双方赖以立论的、看似尖锐对立的主要证据有机地结合起来。即该遗址确系一座佛寺,但其特殊性在于,除塑有佛像外,还供奉西夏皇帝死去父母的“圣容”。中古时期佛教开始世俗化,为了讨好皇帝,开始在寺院中供奉皇帝死去的父母,声称为他们生活在西方极乐世界祈福,这是佛教信仰嫁接于华夏尊祖敬宗传统礼制而衍生的新事物。西夏在寺院中供奉帝后圣容,是出于对宋代在寺院宫观中普遍设置帝后神御、神御殿做法的模仿。西夏陵区北端建筑遗址具体的佛寺名称,已无从查考。期待早日将西夏陵区北端建筑遗址按照其主要特征直接命名为“西夏王庙”,并解释为“一处供奉西夏帝后圣容的佛寺”。
  三、珍贵文物: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实证
  以西夏陵残碑为例。在西夏陵多座碑亭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碑石残块,这些碑石残块承载着大量西夏历史、文化、艺术、宗教等方面的信息,并多方面地展示出浓厚的中华文明色彩。如西夏陵园7号陵为西夏仁宗仁孝之寿陵,其碑亭出土的碑额上篆西夏文“大白高国护城圣德至懿皇帝寿陵志铭”。由此可以了解到西夏皇帝既承袭中华帝号传统、又有以“城”为号的特色称谓。尤其是国名“大白高国”,是西夏受其在五德中的行序“金德”的决定,以白为高,进而以色尚称国。西夏文献中有时把“白高”冠在“大夏”的前面,一起组成国名“白高大夏国”,此与以火德自居的宋王朝又号称“炎宋”同出一辙。大唐王朝为土德,土生金,表明西夏统治者以唐土德为续统,即他们是继唐王朝之后统治西北地区的,从而将本政权纳入华夏正统传承序列之中。
  西夏陵碑刻兼用西夏文与汉文,显示出党项族和汉族文化在西夏都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在西夏陵6号陵的碑亭遗址中,发现刻有《灵芝颂》部分内容的汉文残碑,其中有“俟时效祉,择地腾芳”,“德施率土,赉及多方”等语句。据《宋史·夏国传》记载,宋绍兴九年(1139年)西夏一官员家现灵芝,崇宗乾顺为庆祝这件事特作《灵芝歌》,但史书未录其具体内容。这一残碑石不仅证实了史书的记载,保存了《灵芝颂》的部分内容,也显示出中原祥瑞习俗与诗歌文化对西夏的深刻影响。再如,夏汉文字合璧支座。目前西夏陵共出土支座14件,这种石碑座近似正方体,有男性、女性之别,皆以夸张的手法表现了负重者的神态,是在传统石碑座基础上创新的一种艺术形式,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其中“石雕力士志文支座”(现藏宁夏博物馆)是唯一刻有汉文和西夏文的支座:座顶右上角第一至三行为西夏文,汉译为“小虫旷负”“志文支座”“瞻行通雕写流行”。背部刻汉文“砌垒匠高世昌”,为西夏石雕工匠的姓名。夏汉文字合璧支座,是西夏文化与汉文化在这里交汇融合的实证。
  西夏陵真实、完整地保存至今,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和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过程提供了有力的实物例证,在世界文明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二十四史中没有西夏专史,西夏王朝留下的遗迹也屈指可数。作为继明十三陵和清东陵之后的中国第三大帝王陵墓群,西夏陵堪称“消逝文明”的见证,后人凭吊西夏这个神秘的千年古国,最合适的去处莫过于此。
  西夏将本政权纳入封建王朝正统传承序列,宣称党项人也是黄帝的后裔,将党项族融入华夏黄帝血脉网络,接受文化意义上的“中国”,这些都表明西夏是来自华夏的正统王朝,西夏历史是中国历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部分西方学者把西夏看作中亚国家是荒谬的,根本不符合历史实际。值此西夏陵荣列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历史性时刻,作为西夏学研究工作者,我们在心情激动之余,也深感重任在肩。
  申遗成功是崭新的起点,展望未来,对西夏陵的认识和定位,不仅要继续在一锹一铲中深入挖掘其丰富的遗产内涵,更要立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高度,将其视为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巩固国际学术话语权、讲好中华文明故事的重要场所和载体。
  (作者系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院院长)
【编辑:齐泽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