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陵是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的重要见证

2025-07-1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当地时间7月11日,在法国巴黎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7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我国申报的“西夏陵”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作为我国的第60项世界遗产,西夏陵的申遗历程殊为不易。针对西夏陵的考古发掘工作始于1972年,至2014年确认7号陵属仁宗李仁孝。近年来通过空—天—地联合探测技术,发现陵区按北斗七星排列,陪葬墓依星象分布,凸显西夏对中原天文学知识的吸收,同时九座帝陵也与传世文献中的相关记载契合。1988年,西夏陵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西夏陵开始启动申遗工作。2012年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15年11月召开“西夏陵突出普遍价值研讨会”,申遗进入“快车道”。2017年成功入选第三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为申遗奠定基础。2024年经评选西夏陵正式确认为中国2025年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项目。2024年3月1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回函确认其提名文件通过格式审查,将西夏陵列为中国2025年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项目,标志着申遗程序进入国际评审环节。
  为保障申遗工作有序开展,在政府层面,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和政府迅速成立专项领导小组,并于2024年3月25日召开首次会议,部署迎检工作。重点推进文物本体保护、文化遗产展示阐释体系优化、环境风貌整治及管理机制完善等任务。同时,国家文物局原副局长关强于2024年3月15日带队实地调研,强调对标世遗标准建立统一保护管理机构,强化监测系统与界桩设置,并协调解决土地置换等历史遗留问题。2024年4月1日至3日,宁夏社会科学院就西夏陵申遗与西夏学科建设进行调研,征求了全国部分专家的意见,并前往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调研,与所领导、所内著名西夏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史金波,西夏学家、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孙伯君研究员等学者会谈,并交换意见。
  科技支撑方面。宁夏回族自治区科技厅于2024年启动“空—天—地联合探测”攻关项目,运用地球物理综合技术对2、7、8、9号陵开展精细化无损探测,旨在破解地下遗存分布与考古盲区问题,为申遗提供学术与保护依据。为保护陵区与推进考古工作,相关单位通过努力加速推进环境问题整治,努力最大限度地消除后世人为景观干扰,恢复遗址整体性。
  在党和政府的统筹规划与无数工作人员、科研人员的努力筹备下,西夏陵于2025年7月7日在巴黎召开的世界遗产大会接受最终审议,并于7月11日成功获评世界遗产。由此宁夏实现世界文化遗产“零的突破”,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60项。西夏陵由此将以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的世界性重要遗产这一全新的面貌面向世人。
  西夏陵申遗的历程本身亦激活了西夏陵文化遗产保护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当代意义。其首要价值在于以实物遗存确证多民族共创中华文明的历史进程。西夏王朝(1038—1227年)虽为党项族建立,但同时容纳汉、吐蕃、回鹘、契丹、女真等多民族共居共融。
  陵园选址背靠贺兰山、面朝黄河,完全承袭了中原“背山面河”的传统堪舆理念;建筑布局既沿袭唐宋帝陵的轴线对称与神道规制,又创新性地将碑亭替代乳台、增设月城,并在中轴线外另设偏轴安置献殿与陵台,体现党项族原始信仰与佛教、道教理念的交织。
  出土的鎏金铜牛采用中原范铸与鎏金工艺,印证西夏学习中原技术并引进汉人工匠的史实。
  石雕力士志文支座融合突厥石人、佛教护法神与中原碑础造型,支座背部阴刻汉文“砌垒匠高世昌”,成为各族工匠协作的鲜活例证。
  这些遗存生动诠释了中华民族“多元聚为一体”的内在逻辑。尽管西夏在服饰、文字上具有特性,但其政治制度仿唐宋制、农业技术引自中原、丧葬礼仪与中原融合吸收,尤其是西夏出土文物、文献中将龙纹定为皇室专属,与中原“龙”一脉相承,凸显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凝聚力。
  自2011年启动申遗以来,中央与地方下力气实施保护工程,颁布《银川市西夏陵保护条例》,迁建博物馆以恢复遗址完整性,并借力“空—天—地联合探测”科技攻关破解考古盲区;2024年正式列为中国2025年世遗申报项目后,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专项领导小组统筹文物本体保护与人类文明价值阐释,推动其从考古遗址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载体”转化。尤其是西夏陵景区目前通过活字印刷研学、西夏文科普等沉浸体验,使得千年西夏文字在参观群众尤其是青少年中“复活”,使文化遗产成为勾连古今、加强民族认同的鲜活课堂,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助力。
  作为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遗产,西夏陵的发掘与研究不仅将补全中华民族帝陵谱系中缺环,更为西夏学、“一带一路”的研究提供助力。
  西夏陵申遗历程及其成功的实例也说明,中华文明的宝贵历史遗产亦是全人类文明的历史遗产,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在当今世界依然能够为人类文明的传承、保护与发展贡献东方智慧。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博士后、助理研究员)
【编辑:齐泽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