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自主:欧盟走出困境的选择与尝试

2025-07-1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多极化格局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演进。作为国际社会中的一支重要力量,近年来欧盟深陷政治、经济、安全和国际身份等多重危机。尽管欧盟不断强调战略自主,但其诸多努力仍充满内在矛盾,无法在开放和自主、地缘政治导向和多边主义诉求、利益和价值之间实现平衡,陷入身份焦虑和现实困境。

  欧盟深陷多重危机

  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欧盟先后经历恐怖袭击、难民危机、英国脱欧和乌克兰危机。这从根本上重塑了欧盟及其成员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和安全环境。危机模式下,欧盟经济竞争力下降、政治碎片化和极端化凸显、安全形势也日益恶化,面临着多重转型的困境。

  经济上,欧盟面临结构性挑战和竞争力危机。欧盟的经济困境虽然一定程度上是外部冲击的结果,但根本上是竞争力的问题。21世纪以来,欧盟曾出台《里斯本战略》希望将自身打造为世界上最具竞争力和活力的知识型经济体。但是,经过20多年的发展,欧盟结构性改革举步维艰、内部市场远未统一、竞争和创新更是落后于中美等国。对此,欧盟委员会发布的《2024年单一市场和竞争力报告》指出,欧盟赖以生存的根基正在动摇,要么彻底改变,要么慢性死亡。该报告认为,欧盟的地缘政治环境不断恶化,同时面临激烈竞争、内部监管繁多、投资不足、企业规模小等诸多困扰,竞争力危机显著加剧。近年来,欧盟通过一系列举措推动贸易绿色化和数字化转型,但仍然面临监管与创新矛盾、绿色转型和产业竞争力冲突以及资金短缺等挑战。

  政治上,欧盟范围内的政治共识不断削弱,民粹力量上升,欧洲政治在保守和革新之间摇摆。在经济、社会和安全危机的催生下,欧盟范围内民粹力量不断崛起。在2024年欧洲议会选举中,极右翼政党强势崛起。例如,法国玛丽娜·勒庞领导的“国民联盟”取得压倒性胜利;德国“另类选择党”以16%的支持率击败时任总理奥拉夫·舒尔茨领导的“社会民主党”,得票率位居第二;意大利焦尔吉娅·梅洛尼领导的“兄弟党”支持率同样飙升,进一步巩固了其在国内的领先地位。在法国,勒庞领导的“国民联盟”已深刻重塑了法国政治格局,形成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局面。德国“另类选择党”在2025年的联邦议会选举中再次力压社民党,成为第二大党。极右翼政党崛起的影响不仅体现为议会席位的增加,影响成员国政治稳定,更长远的是其对“主流政党极端化”的推动,使得欧盟及其成员国日益走向保守,进一步损害了妥协政治的共识基础。

  安全上,欧盟自感腹背受敌,但战略无力,地区安全困境不断加剧。面对乌克兰危机和中东乱象,尽管欧盟希望增加干预力度,但影响力有限。在大国政治博弈背景下,欧盟周边危机和冲突有外溢和扩大的风险。面对美国特朗普政府在地区安全上的政策和行动,欧盟更多呈现无奈和焦虑心态,不认为相关政策能带来真正意义上的和平,表示任何“冻结冲突”都是未来冲突之序幕。由此,欧盟陷入安全两难的境地。

  多极化背景下的欧盟战略自主

  长期以来,欧盟通过发挥软实力作用,在国际社会输出标准和规范,成为国际社会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但是,随着国际权力转移、地缘政治竞争加剧、多边主义式微,欧盟力量的局限性也不断显现。面对自身国际影响力的下降,欧盟不断调整对外战略,试图避免在大国博弈中被进一步边缘化。从法国总统马克龙在“索邦演讲”中提出的维护欧洲主权到之后的“战略自主”的话语构建,从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明确提出打造“地缘政治委员会”到马克龙提出的世界“第三极”地位,欧盟不断明确通过“战略自主”应对大国博弈的国际战略目标。

  欧盟寻求战略自主的核心是在地缘政治竞争加剧的大背景下维护所谓的“欧洲主权”,即增加欧盟内外行动的自主性。在实现战略自主目标的引领下,欧盟寻求硬化软实力,构建硬实力,推动对外战略的地缘政治转型以应对大国博弈。欧盟“软实力硬化”的主要依托是其经济规模和市场力量。欧盟认为,在新一轮大国博弈中,地缘经济影响力的显著上升以及经济工具的“战略化”可赋予其独特优势。近年来,在“去风险”战略的推动下,欧盟不断强化贸易防御工具、收紧投资审查、加强出口管制、出台芯片、原材料法案以及产业政策等,经济政策日益“政治化”“安全化”。在硬实力构建方面,欧盟不断强化防务与安全能力建设,不仅大幅增加国防开支、发布首份防务产业战略,而且鼓励联合采购,加强欧洲防务企业之间的合作,推动防务产业一体化。其目标是强化北约框架下的“欧洲支柱”,从而实现对美安全的有限自主。

  尽管如此,欧盟在寻求战略自主的进程中仍面临诸多内在挑战。作为开放的经济体,经济上“去风险”并不能给欧盟带来经济安全和繁荣。究其实质,“去风险”“降依赖”都是寻求与全球化进程的部分脱钩,是保护主义的做法,与相互依赖的全球经济现实相违背。“去风险”战略不仅在宏观层面影响欧盟经济稳定,在微观层面也为企业带来了诸多不确定性,增加了欧盟与贸易伙伴之间的摩擦和冲突,凸显了欧盟在自由经济和战略自主之间寻求平衡的困境。与此同时,欧盟构建硬实力的努力虽有成效,但同样面临诸多掣肘,不仅在财政上面临制约,在内部还面临大西洋主义和欧洲主义不同力量之间的拉扯。因此,欧盟或将长期在北约安全保护和欧洲防务自主之间不断徘徊。

  欧盟未来的战略选择

  在多极化格局背景下,欧盟能否继续扮演重要角色,根本上取决于能否重回一体化的初心。历史上,欧盟国际地位的形成不仅源于其经济规模,更来自其一体化模式的力量,即一体化带来的安全和繁荣以及一体化自身蕴含的包容、和平、合作以及多元统一的理念。此外,欧盟独特的影响力也来自其对美国霸权的软平衡,无论是在地区危机还是气候变化等多边合作议题上,欧盟表现出的独立性都是其作为国际政治格局中重要力量的基础。

  当前,世界正处于关键十字路口,是重回多边主义、协调合作之路,推动平等有序多极化,构建普惠包容的全球化,还是重蹈丛林政治的覆辙,各国退回民族国家的壁垒,欧洲的战略选择至关重要。对此,欧盟需要超越地缘政治竞争的世界观,重回和平共处、互利共赢的合作思维。经济上“去风险”只能自缚手脚。面对特朗普政府在全球范围内“无差别”发起的关税战,欧盟更有责任重归开放、合作的道路,尤其需要超越意识形态的藩篱,加强与中国等主要经济体的合作,展现责任意识,共同维护多边贸易机制和规则。

  安全上,欧盟摆脱困境的出路并非单纯构建硬实力,通过寻求“硬实力”对个别国家实现战略遏制的做法,将使其永远置身于美国的“安全霸凌”之下,也制约了其在国际战略中寻求对美独立的一面。相反,欧盟需要积极推动构建更为包容的欧洲安全秩序。唯有如此,欧盟才能挽救其日益下降的国际影响力,继续在国际政治格局中扮演重要角色。

  (作者系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全球治理和国际组织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编辑:吕佳(报纸) 张赛(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