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重要阶段,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造、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的中流砥柱作用,诠释了伟大建党精神的内涵,传承和发展了伟大建党精神。
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不仅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和任务,高度评价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和地位,而且进一步表达了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
1938年10月,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所作《论新阶段》的报告中提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这里在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和任务的同时,初步阐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方法,表达了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
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遭遇空前危机,中国共产党仍坚定共产主义信念。1937年6月,董必武在《共产主义与三民主义》一文中指出,“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最合理的社会。共产党员相信共产主义,是具有崇高理想而且有科学的根据”,表达了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毛泽东同《新中华报》记者其光谈话时也明确指出,“共产主义社会是全人类最美满、最愉快、最幸福的社会”,表达了对共产主义的赞美。在《论新阶段》的报告中,毛泽东强调,“所谓将来的远大理想,就是共产主义,这是人类最美满的社会制度”,表达了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向往。1939年5月,陈云在《怎样做一个共产党员》一文中提出,共产党是为人类的彻底解放、为共产主义和无产阶级事业而奋斗的党。一个愿意献身共产主义事业的共产党员,“必须认识到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和坚信共产主义社会必须实现的前途”。正是基于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七大党章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的最终目的“是在中国实现共产主义制度”。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面对深重的民族危机,并没有放弃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自觉践行初心、担当使命,展现了伟大建党精神的时代价值。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中国共产党的力量源泉。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一文中指出,“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这是对人民在抗日战争中地位、作用的充分肯定。为动员、组织群众投身抗战、支持抗战,必须满足群众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诉求。为满足人民的政治诉求,中国共产党主张发展民主政治,保障人民各项民主权利和自由;为满足人民的物质需求,中国共产党强调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物质生活,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中国共产党倡导发展适应人民需要的大众文化。如此,有利于赢得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和支持。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自觉担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1937年4月,中共中央发表告全党同志书,申明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是把彻底解放中华民族当做了中国无产阶级在民主资产阶级革命阶段中的最主要的任务,并且从没有放弃在这一民族解放运动中力争自己政治领导的责任”。抗日战争时期,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主要体现在打败日本帝国主义,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中国共产党以卓越的政治领导力和正确的战略策略,指引中国抗战的前进方向,这是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决定性因素。国家工业化是民族复兴的基础,中国共产党将实现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作为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文化复兴是民族复兴的应有之义,中共中央明确表示:“中国共产党人是我们民族一切文化、思想、道德的最优秀传统的继承者,把这一切优秀传统看成和自己血肉相连的东西,而且将继续加以发扬光大。”国家工业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是中国共产党自觉担负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命的具体体现。
坚定的信仰信念、使命担当,造就了中国共产党人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品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精神。
1935年12月,毛泽东在陕北瓦窑堡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指出:“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这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诠释,也是伟大建党精神的体现。1937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指出,指导伟大的革命,要有伟大的党,要有许多最好的干部和领袖,这些干部和领袖“富于牺牲精神”。干部和领袖富于牺牲精神,才能引领全民族英勇抗日。
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结果。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东北抗日联军、华南抗日游击队、琼崖抗日游击队等抗日武装,面对穷凶极恶的日本侵略者,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观,成为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面对侵略者,中华儿女不屈不挠、浴血奋战,彻底打败了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捍卫了中华民族五千多年发展的文明成果,捍卫了人类和平事业,铸就了战争史上的奇观、中华民族的壮举。”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传承和发展。
对党忠诚是党的凝聚力、战斗力的源泉,不负人民是党赢得人民信任和支持的秘诀所在。抗日战争时期,全党实现了团结统一,中国共产党赢得了人民的信任和支持,赋予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新的内涵。
1937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指出,党的干部和领袖“在困难中不动摇,忠心耿耿地为民族、为阶级、为党而工作”,这是对党忠诚的总体要求。具体而言,保守党的秘密是对党忠诚的体现。1939年1月,陈云撰写《发展党员问题》的讲话提纲,在“入党手续”部分,强调“遵守党的纪律,永远不叛党”“保守党的秘密”“百折不挠,永不叛党”。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经受了各种考验,诠释了对党忠诚的内涵和价值。
不负人民,主要是不负人民的信任和支持、不负人民的期待和诉求。1944年5月,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工厂厂长及职工代表会议代表举行的招待会上指出,“老百姓拥护共产党,是因为我们代表了民族与人民的要求。但是,如果我们不能解决经济问题,如果我们不能建立新式工业,如果我们不能发展生产力,老百姓就不一定拥护我们”。这里从赢得人民拥护和支持的维度说明了工业化的意义,阐明了不负人民的路径。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是不负人民的理性选择。七大党章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民族与中国人民的利益”,“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具有全心全意为中国人民服务的精神”。将伟大建党精神的内涵写入党章,更有利于发挥其价值引领作用。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思想与实践,诠释了伟大建党精神的内涵,既展示了伟大建党精神的思想魅力,也展现了伟大建党精神的实践伟力,使伟大建党精神传承和发展到新的历史阶段,并铸就了伟大的抗战精神。
(作者系华南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审核:李建军
责任编辑:武雪彬
网络编辑:胡子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