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吴楠 通讯员陈方亚)6月21-22日,2025年江苏省翻译协会年会暨“翻译与高质量发展”学术研讨会在江苏省南京市举行。会议以“翻译与高质量发展”为核心主题,聚焦人工智能技术革新与国家战略需求的双向赋能,旨在探索新时代翻译学科转型升级的创新路径,构建适配高质量发展的翻译人才培养体系与国际传播话语框架。
会议现场 本网记者吴楠/摄
从国家战略高度定位外语学科价值
江苏省翻译协会名誉会长许钧致辞 国防科技大学供图
开幕式上,国防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胡泽刚表示,本次年会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战略部署,立足中国实际、彰显江苏区域特色,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翻译工作必须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打造开放融合、交流互鉴的翻译平台,锻造立场坚定、基础扎实的翻译队伍,营造规范有序、协同高效的翻译生态。
江苏省翻译协会会长刘成富致辞 本网记者吴楠/摄
江苏省翻译协会名誉会长许钧提出,当前翻译学界要回应社会关切,从国家战略高度定位外语学科价值。坚持外语为根本,夯实翻译基础。推进五大方向建设,服务国家需求。不断探索各高校特色发展之路。江苏省翻译协会会长刘成富肯定了江苏译界在产教融合、服务国家战略中的领先成果,并呼吁翻译学科也积极探索将数字技术和人文社科融合,同时坚守文学翻译不可替代的人文价值。
探寻AI时代外语学科发展路径
在主旨发言阶段,中国外文局翻译院译审邢玉堂谈到,当前应用型翻译人才结构性矛盾突出,需通过学科建设、协同育人机制和评价体系改革,构建动态培养机制以实现人才精准供给。广西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张旭以本校实践为例,展示AI技术如何优化教学模式,同时提出教师需提升信息素养以应对技术冲击。
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曹丹红从数智能力与翻译能力比较出发,对AI赋能笔译教学进行反思,警示过度依赖AI可能导致翻译基本能力培养的弱化。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许诗焱聚焦人工智能时代译者身份的转变,提出培养隐身于思维方式之中的无形译者。
南京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王银泉通过明末清初中西互译史实考证,揭示翻译在推动中西知识体系融合中的桥梁作用,证明中国文化对欧洲学术发展的深层影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范祥涛采用实证研究方法,探究了中国典籍转喻英译意义转移的基本属性。江苏大学文学院教授戴文静对英语世界《文心雕龙》“神思”的译释进行了批判性思考。国防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王一多从“engagement”的汉译出发,提出西方术语的翻译重构构成非西方国家突破话语霸权的关键路径。
本次大会共设七个分论坛,与会学者围绕翻译与人工智能、翻译与国家发展战略、翻译与文化安全、高竞争力的翻译产业体系构建、适配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翻译学科建设、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翻译与高质量发展其他前沿问题探索等议题进行了分享和讨论。
国防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陈春华在闭幕式上提出,翻译事业需以“翻译中国”为战略导向,统筹技术革新与人文内核,必须坚守翻译的人文价值,以创新驱动“新质生产力”提升国际话语权,为文化强国建设提供战略支撑。
与会学者合影 国防科技大学供图
与会者表示,本次年会主题鲜明,不仅为新时期翻译理论构建与人才培养提供了新思路,更在江苏这片开放前沿阵地上凝聚起军地协同、产教融合的强大合力。翻译事业正以“新质生产力”为引擎,加速融入中国式现代化征程,为构建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注入了澎湃的动能,彰显了翻译作为文明互鉴桥梁的时代担当。
会议由江苏省翻译协会主办,国防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