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进一步提出“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就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科技体制改革、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必须深刻把握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以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为突破口,推动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发展,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教育、科技、人才必须协同发展
教育、科技、人才是现代化建设的三大核心要素,三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构成一个有机整体。教育是基础,为科技和人才提供智力支持。科技是动力,推动教育创新和产业升级。人才是关键,是教育的培养对象和科技创新的核心力量。从理论上讲,三者的协同发展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内在要求。
教育是科技和人才发展的基础。教育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是科技创新的源泉。高质量的教育体系能够为社会输送大量高素质人才,满足科技发展和产业升级对人才的需求。同时,教育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驱动力,凭借培育创新思维、激发创新活力,为科技进步注入智力源泉。在当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浪潮中,教育的先导性作用日益凸显。唯有通过教育改革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格局,提升教育质量,方能为科技与人才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科技是教育和人才发展的动力。科技的进步为教育现代化搭建起技术支撑架构,有力推动教育模式的革新以及教育质量的提升。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的应用为例,其正在重塑教育的外在形态,大力推动个性化学习与智慧教育的发展进程。不仅如此,科技创新为人才成长开辟了广阔天地,极大地激发了人才的创新活力与创造力。科技与教育、人才的深度交融,已然成为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目标的关键所在。
人才是教育和科技发展的核心。人才是教育的培养目标,也是科技创新的核心力量。高素质人才是教育质量的体现,更是科技创新的主体。在现代化建设中,人才的培养和使用是关键环节。只有通过体制机制创新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激发人才创新活力,才能充分发挥人才在教育和科技发展中的引领作用。
正视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发展问题
近年来,我国在教育、科技、人才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居世界第二位,研发人员总量连续多年保持世界首位。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需要相对照,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也制约了三者的协同发展。
教育制度体系有待完善。我国教育制度体系在资源配置、人才培养模式、教育评价机制等方面仍存在不足。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城乡、区域之间教育差距较大;人才培养模式相对单一,缺乏个性和创新性;教育评价机制过于注重考试成绩,忽视综合素质的培养等。这些问题导致教育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支撑作用未能充分发挥。
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在科技创新能力上,我国面临严峻挑战。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科技研发投入强度较低,基础研究投入占比不足,这致使原始创新能力提升受限,制约了科技发展的深度与广度。同时,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欠佳。产学研用协同模式不够紧密高效,使得科技创新难以与经济发展充分对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难以达成预期。在全球科技竞争中,我国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严重阻碍科技自立自强。
人才体制机制有待优化。我国现行人才管理体制存在诸多问题,如评价标准单一,难以全面考量人才;激励机制还不完善,无法充分调动人才积极性;人才流动受限,影响资源配置与利用。这些问题不仅抑制人才活力,还制约了教育与科技领域的人才协同,阻碍跨领域创新。此外,我国高端人才短缺,结构不合理,关键领域和新兴学科人才储备不足,人才国际化水平也有待提升,在全球人才竞争中不占优势。
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
教育、科技、人才是现代化建设的三大核心要素,三者的协同发展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必须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发展,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面对教育、科技、人才发展的现状与挑战,必须以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为突破口,打破部门壁垒,优化资源配置,推动三者协同发展。
深化教育制度改革,筑牢发展根基。首先,要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加大对教育的投入,特别是对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投入,缩小城乡、区域教育差距。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教育公平和质量提升。其次,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推动教育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加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融通,培养适应产业升级需求的高素质技能人才。最后,要改革教育评价机制。建立多元化的教育评价体系,注重综合素质评价,克服唯分数、唯升学的倾向。加强对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分类评价,引导教育机构根据自身定位进行特色发展。
强化科技体制改革,提升创新能力。一是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提高财政对基础研究的投入比例,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形成多元化的科技投入体系。优化科技资源配置,集中力量攻克关键核心技术,提升科技自立自强能力。二是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加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推动科技成果与产业对接,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三是推动科技与教育深度融合。支持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前沿性、基础性研究,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为教育教学资源。鼓励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创新人才,探索产学研联合培养模式。
优化人才体制机制,激发创新活力。首先要完善人才管理体制。深化人才管理体制改革,打破部门和地域限制,建立统一、高效的人才管理体制。优化人才评价标准,建立以创新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其次要强化人才激励机制。完善人才激励政策,加大对创新人才的奖励力度,提高科研人员的待遇水平。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激发人才的创新积极性。最后要加强人才国际化合作。积极参与全球人才竞争,吸引海外高端人才来国内创新创业。加强国际人才交流合作,支持人才参与国际科研项目和学术交流,提升我国人才国际化水平。
推动体制机制协同创新,形成发展合力。首先要建立协同创新机制。加强教育、科技、人才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建立定期会商机制,形成工作合力。打破部门壁垒,整合资源,推动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发展。其次要加强政策协同。制定和完善教育、科技、人才政策,加强政策之间的衔接和协同,形成政策合力。加强对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政策落地生根。最后要推动区域协同创新。加强区域教育、科技、人才合作,推动区域协同发展。支持中西部地区教育、科技、人才发展,缩小区域差距,促进全国一盘棋发展。
(作者系西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
审核:李建军
网络编辑:胡子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