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研讨大变局下中俄欧关系

2025-05-2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高莹)5月20日,“大变局下的中俄欧关系”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来自中德两国相关智库的专家学者围绕“欧亚地缘格局变化与欧洲角色”“俄欧关系与未来欧洲安全、跨大西洋关系变化与欧洲战略自主”“中欧文明交流与中欧关系未来展望”等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所长孙壮志致辞 本网记者 朱高磊/摄

  欧亚地缘格局发生深刻变化

  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所长孙壮志表示,当前,国际局势变乱交织,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人类社会又一次站在了十字路口。在此背景下,从学术角度研讨中俄欧三边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历史上的中国和欧洲通过古丝绸之路实现了贸易交往、经济繁荣和文明交流互鉴,今天双方在国际上仍然拥有诸多共同利益,需要寻找合作的“最大公约数”。与此同时,俄欧之间因乌克兰危机导致对抗升级,但俄欧关系特别是经济和人文联系不可能被完全切断,未来双方仍然需要建立一个稳定的相互依存框架。新形势下中欧、俄欧需要探索处理双边关系新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在此基础上找到正确的相处之道。在这样的背景下,各方智库应进一步深化交流,为推动中俄欧合作作出贡献。

德国国际政治与安全事务研究所布鲁塞尔办公室亚洲部高级研究员纳丁·戈德哈特发言 本网记者 朱高磊/摄

  “全球化正在消失、政治精英与民众距离越来越远、欧洲区域再次爆发战争,是当今世界的三个变局。”德国国际政治与安全事务研究所布鲁塞尔办公室亚洲部高级研究员纳丁·戈德哈特谈到,受此影响,欧亚地缘格局发生了深刻复杂变化,欧洲也基于自身视角对其作出诸多反应,如强调经济安全、加强跨区域战略合作、推进“全球门户”战略、开启“重新武装欧洲”计划等。

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副所长庞大鹏发言 本网记者 朱高磊/摄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副所长庞大鹏看来,非对称、自主性、多元化,是未来欧亚地缘政治格局发展的三个关键词。“我们这里谈到的欧亚,是指苏联解体后除去波罗的海三国之外的其它12个国家,具体可分为位于欧洲的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摩尔多瓦四国,南高加索三国以及中亚五国三个板块。”庞大鹏说,目前,整个欧亚处于分化与重构状态,但三个板块的地缘政治各有不同的标志性特点,如欧洲板块特点是“对抗”、南高加索板块特点是“和解”、中亚板块特点是“平衡”。对于欧亚国家而言,国家安全和政权安全是其最本质要求。由于大国博弈在这一地区呈现非对称性特征,在“求稳”目标驱使下,欧亚国家会紧紧把握自主性这一关键,同时其发展道路将呈现多元化前景。

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徐坡岭发言 本网记者 朱高磊/摄

  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徐坡岭说,欧亚地区秩序需要该地区的主要国家参与和主导,同时这个秩序应是开放而非封闭的。世界其他大国在欧亚地区应发挥建设性作用,应该比拼为这个区域提供了什么样的公共产品、带来了什么样的发展机会,而不是在此进行大国竞争与对抗。

  展望中欧关系发展前景

  今年是中国与欧盟建交50周年。50年来,中欧形成了强大的经济共生关系,为双方人民带来了福祉,也为维护世界稳定繁荣作出了贡献。会上,与会学者展望中欧关系发展前景,并就深化双方战略合作、人文交流等提出建议。

  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田德文认为,中国对中欧关系的官方定位一直是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习近平主席指出:“一个健康稳定的中欧关系,不仅成就彼此,而且照亮世界。”在过去几年中,欧洲地缘政治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欧洲国家的安全认知也有所改变。中欧应从理性与务实的态度出发,持续强化双方战略互信,继续做维护多边主义、推动全球治理的合作伙伴。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丁晓星发言 本网记者 朱高磊/摄

  “中欧没有根本的利益冲突,也没有解决不了的地缘矛盾。”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丁晓星谈到,近年来,欧洲积极发展与中亚国家关系,2025年召开的首届“中亚—欧盟”峰会宣布双方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加强在交通基础设施、关键原材料、数字互联等领域的合作。同时,中亚地区也是中国外交的重要方向,中国已经成为促进该地区繁荣稳定的重要力量。中国提出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有力推动了中亚国家发展,中国的减贫经验在当地受到重视。中亚地区的稳定发展符合中亚国家、中国以及欧洲的共同利益,三方合作具有广阔空间。

  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副研究员鞠豪认为,历史上的中国和欧洲都曾缔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这是双方文明交流的历史逻辑。近代以来,欧洲率先开启现代化历程。二战之后,欧洲一体化进程将政治实践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进而赋予了欧洲现代化新的内涵。中国正在积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立足古老中华文明,基于自身国情,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开展关于现代化的学术比较和学术对话,是中欧文明交流的新视角和新逻辑。

  德国康拉德·阿登纳基金会中国办公室主任约翰·C.福尔曼表示,包括学术对话、智库交往在内的人文交流,是欧中关系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他提到,留学生群体是促进民心相通的桥梁,对于增进两国之间的相互理解至关重要。受新冠疫情等因素影响,目前在中国的德国留学生数量还处于较低水平,希望能有更多的德国青年人到中国学习、生活,了解中国文化,成为文明交流互鉴的纽带。

  德国国际政治与安全事务研究所欧盟/欧洲研究部高级研究员安内格雷特·本迪克介绍了欧洲在维护网络安全方面的相关措施。他认为,开展网络安全国际合作,是欧洲国家同中国建立信任的有效方式。双方可签署相关合作协议,共同应对网络安全挑战,携手构建公正合理的全球网络治理体系。

会议现场 本网记者 朱高磊/摄

  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中俄战略协作高端合作智库、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转型和一体化理论研究室承办。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张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