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上海讯 (记者查建国 陈炼)为深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学理性研究,助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高质量发展,5月10日,“中国式现代化与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学术研讨会在沪举行。
与会学者认为,要立足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变革和实践进程,从学理上概括和提炼中国式现代化在理论和实践上的自主创新。
“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之道,在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具有发展体系意蕴的自主性实践。”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刘伟表示,基于中国式现代化自主性历程,揭示中国式现代化自主发展体系的思想内涵、演进逻辑及其实践规律,是当前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陈明琨认为,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多重叙事,其中包含文明叙事,内在包含着文化生命体的更新再造。中国式现代化是新的文化生命体孕育、形成、发展的载体,新的文化生命体可被看作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新的文化生命体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密切相关,拥有新的主体、产生新的理念、提供新的思路、担负新的使命、展现新的力量,而发展新的文化生命体的关键是坚持“两个结合”,持续巩固中华文化的主体性,从而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
新时代以来,中国式现代化不断推进,背后是多重动力综合作用的结果。在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刘明明看来,展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发展,需充分把握新征程上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时与势,既要充分激发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动力因素,也要充分研判和破解可能的风险和现实的阻力。
要从文明叙事的视角向世界讲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故事,持续优化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国际舆论环境。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特别研究员李江静提出,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道路已经成功开辟并持续推进,但如何基于实践发展从文明论高度向世界讲好现代化经验故事,提升中国的国际话语权,是目前亟须解决的重大课题。鉴于此,应通过解读经典文本、立足唯物史观,把握中国式现代化文明叙事的理论基础、历史生成和现实要求,揭示其内涵实质、思想底蕴、核心论域、呈现视角和目标要求,继而结合已有经验、现存问题和外部挑战,探索建构有效反映现代化中国“文明型国家”整体形象的叙事体系,持续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
活动由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共同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