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讯 4月19日,浙江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成果《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价值虚无主义研究》出版座谈会在金华召开。浙江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锟教授主持会议。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价值虚无主义研究》是浙江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刘宇教授所著,由复旦大学出版社2024年11月出版,是立足于中国的价值系统研究虚无主义的首部专著。刘宇教授从中国形态之价值虚无主义的主要内涵、表现形态、社会文化根源、扬弃路径等方面向与会专家学者介绍了该书的主要内容。
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原院长刘森林参加会议,作为国内研究虚无主义问题的知名学者,他对这一成果予以了高度评价。他认为这本著作对虚无主义之中国形态的分析,是迄今为止篇幅最长、最为系统的分析,开启了一个富有前景的研究工作。 刘森林指出,在从事西学研究的学者眼中,价值虚无主义不只是西方社会所特有的现象,而是现代化进程中的普遍问题和社会思潮,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具有深刻的复杂性。他强调,应从中西方比较的视角出发,深入探讨虚无主义的根源与本质,推动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体系的传承与重构。
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张有奎教授、杭州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田世锭教授、浙江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绪琴教授参加座谈和交流。浙江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郑祥福教授、冯昊青教授、李西祥教授、林子赛教授、黄家裕教授以及部分青年教师和研究生参加座谈。
在研讨环节,多位学者展开了深入的交流。张有奎将价值虚无主义视为现代社会的普遍现象,他认为应当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从学理性、现实性、批判性多个层面推进系统研究,并关注人的现代化与理想信念的重建路径。王锟从中国传统伦理出发,分析了“天道—人道”的价值结构在现代转型中面临的挑战,应该在重建现代价值体系的过程中,反思神圣价值维度的重构。冯昊青则关注科学发展与价值虚无主义之间的关系,他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关系范畴与伦理实体的融合有助于推进现代价值的构建。
田世锭指出,传统价值的挑战背后存在着深层的社会经济原因,他主张深入中西方社会之社会经济形态的比较研究,深化对现代化进程中虚无主义的分析。王绪琴认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价值虚无主义研究》一书在哲学层面贯通了情感与理性,体现出对时代命题的深层拷问,要进一步吸取马克思主义理论资源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郑祥福则指出,后现代主义语境下的虚无主义已渗透到大众意识,批判虽有必要,但更需重建人文精神,并强调法律对于人的价值的守护作用。李西祥也认为,呼吁不仅要从思想层面深化认识虚无主义,更要推动哲学理论上的积极回应。
与会学者从哲学、历史、社会等多个维度对虚无主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提出了多种理论视角的扬弃路径。专家认为,面对价值虚无主义的挑战,既需要全面地吸取中西方的文化和智慧,更需要坚持“两个结合”,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