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响中国之理论派】学术圆桌丨发扬中华民族的历史智慧

2025-01-0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嘉宾简介:
  雷博,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张文涛,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全球史研究室副主任
  刘九勇,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为天地立心需要中国之智
  雷博:我们今天在讨论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时候,要思考和关切的一个点是,我们现在人类社会面临着哪些重大的问题和挑战,不论是从政治的角度来讲,还是从伦理的角度、从哲学的角度,甚至从成人之道的角度来讲。我们看到,今天的西方,很多国家已经放弃对大麻的管制,后续其他毒品控制得住吗?从这个角度来讲,今天人类社会面临着非常多的问题和困境,我们现代文明应当如何去面对这样的困境,这是很重要的一个思考和探索的角度。
  刘九勇:刚才雷博老师说的人类生活中的这些困境和问题,和国际秩序所面临的困境,其实内在是一致的。
为生民立命需要中国之智
  张文涛:当我们欣赏文学和艺术作品时,它带给人的精神和情感的享受超越时空。对于每一个生命个体,我们可以和古人沟通,感受到美好情感,生命的视阈、生命的宽度长度深度都得到了提升,这个在艺术作品中也会有所体现。在艺术空间中,人的自由度会大大地拓展,好的艺术作品带来的影响超越时空。我们不能切断与传统的联系,传统中有很多优秀的东西,今天还可以引起共鸣,甚至可以缓解精神焦虑。
  雷博:有学者其实提出过一个跟您的问题意识非常相近的话题,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回归到中国传统,回归到人类文明的传统,包括甚至回归到中国传统的经典当中。其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维度就是要重新理解经典的价值。比如以前把六经当成了六本书、或者六门学问,但如果放在一个新的尺度上来看,六经实际上是您刚才讲到的人的自由度的六个打开的维度。《诗经》是情感的维度;《尚书》是政治的维度;《礼经》是秩序的维度;《乐经》是审美的维度;《春秋》是历史的维度;《易经》是超越性的维度。我们既看到它是六种学问,同时在这六种学问当中看到人的方向,人可以成为一个“六边形战士”。我们可以以这样一种方式,去打开身心,人与天地相参。
  刘九勇:孔子还有一句话我觉得说得更好。
  雷博:“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刘九勇:我觉得这四个层面很全面,而且很准确地概括了一个人的生活状态,从理想追求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生活的丰富性、审美性,我们说人不能仅仅生活在一个有秩序的世界当中,我们更希望生活在一个快乐的世界当中。而这种快乐又不是表层的肤浅的快乐,它是深层的带着伦理性、精神性的一种乐趣。
为万世开太平需要中国之智
  张文涛:“第二个结合”是说为什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点就是对于人的理解。我们把人放在很重要的位置,我们的一切工作、历史的一切主体,最终是从人出发,目标也是回归到人本身,这就使文化有了生命力。
  雷博:我非常认同您这一点,读中国古代经典的时候,我有这样一种感觉,用庄子话来讲,“人无所逃于天地之间”。各种各样的桎梏羁绊,他必然会思考很多生存本质的问题,而在生存本质的问题上,又必然会涌现出庄子一个非常核心的理念,就是逍遥游的问题。我们人生在世间,如何在人间世去探索这样一种逍遥游。
  刘九勇:文明的发展本质上是一个追求更高层次的均衡或者平衡的状态。人类文明的发展可能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经过循环往复,朝向更高的均衡的状态去发展。
  雷博:您讲的这一点反过来让我想到,我们对于自由的理解,其实还有一个站在文明史,或者站在一个更大的价值追求目标的更深层面的理解。比如说,我们都觉得庄子是追求自由、逍遥的人,可是庄子的《人间世》那一篇,颜回讲了一个非常感人的目标,他说什么?说我要治国,去治乱国,哪个国家治理好我就离开他;哪个国家现在老百姓正在遭受苦难,我就要去奔赴他。孔子没有反对颜回这个选择,我认为你的选择做得很好,你就应该去奔赴。孟子,他同样也是追求一种人格的挺立和自由——“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但是孟子也讲什么?讲有为,讲舍生取义。我连生命都可以放弃,我放弃了生命是不是不自由呢?不一定。有的时候舍生取义反而是自由。就像庄子所讲,有的时候看到天下大乱,看到这个世间老百姓在遭受苦难,你明明有学识有这个能力去解救,你不去做,你不去奔赴,反而觉得很不自由,灵台无计逃神矢,万箭穿心。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恰恰是可以在中国文明、人类文明的这些优秀文化传统资源当中,去探索更深的奥义。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齐泽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