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赋能中国杂技艺术创新

2024-12-3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杂技是一门有着3600多年历史的古老艺术。它“起源于劳动,起源于生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十大类目之一。截至2021年,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国家级非遗项目共有109项。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迈向世界的历史进程中,中国杂技艺术充分展现出独特而显著的优势。据统计,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杂技艺术获得国内外顶尖杂技赛事的最高奖牌300余枚。当前,中国杂技艺术在保留“惊、险、奇、难”等主要特性的基础上,已从“重技轻艺”发展为技术与艺术并重、技术与科技交融的新杂技艺术形态。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以新质生产力赋能我国杂技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意义重大。
  逻辑机理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一定的生产方式或一定的工业阶段始终是与一定的共同活动方式或一定的社会阶段联系着的”,“一定的历史形式达到一定的成熟阶段就会被抛弃,并让位给较高级的形式”。“新质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和发展,凝聚了我们党领导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深邃理论洞见和丰富实践经验。”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提出了“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从科技创新、优化重塑、要素协同、绿色低碳、价值旨归五方面赋能杂技产业,将助推中国杂技艺术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其一,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要素。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能够推动杂技艺术在表演形式、训练方法、传播推广等方面实现创新。其二,新质生产力在创新表演内容与形式、提升产业运营效率、培养专业人才等方面,将有力提升中国杂技产业的质效,推动中国杂技艺术的创新性发展。其三,随着新技术与新业态的引入和应用,新质生产力也将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推动中国杂技产业朝着生产要素高效配置、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跨行业协同合作等方向转型升级。其四,新质生产力将助力杂技艺术克服人与自然物质变换出现的“断裂”情况,在创意与设计、表演舞台、表演元素、表演创新四方面实现绿色发展。此外,在新质生产力的赋能下,中国杂技艺术能够在内容与形式更新、技术融合与创新、道具设计与使用创新、产业链融合以及基础设施和服务质量优化等方面进行革新,从而诱发观众的“情绪体验的跨模态效应”,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现实因素
  70多年来,新中国杂技在国际赛场和商业演出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然而,中国杂技艺术的新质生产力培育尚在高科技赋能、创意转型与资源转化、复合型人才培养、品牌建设与海外传播四个方面面临诸多现实挑战。
  高科技赋能杂技艺术的深度与广度不足。一方面,“中国杂技在科技助力技艺、想象与真实无缝对接等方面,尚有不小的差距”;另一方面,杂技艺术的舞台创意与高科技研发、高端制造业之间的连接仍未打通,严重影响了科技赋能中国杂技艺术的效果。
  创意转型与资源转化存在瓶颈。新质生产力注重科技创新,注重劳动者的能力建设,是对传统生产力的全方位升级改造。当下,中国杂技艺术尚面临着市场需求变化激发创意挑战、同质化“快餐式杂技”冲击创造力、传统元素的创造性表达不足等问题。
  人才培养困境制约可持续发展。在创新驱动、协同发展、人才支撑、绿色环保的合力作用下,新质生产力呈现出可持续发展的特点。然而,目前中国杂技艺术的可持续发展却面临着生源短缺、复合型人才匮乏、社会认知存在偏差以及高等教育学科体系与科研院所建设迟滞等现实问题。
  品牌建设与海外本土化改造有待加强。作为非遗类目的杂技艺术,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独特的艺术魅力,长期以来,在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中扮演着“排头兵”的角色。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进程中,中国杂技艺术还需构建和强化品牌影响力,并通过深入的本土化策略提升在海外市场的适应力与竞争力,从而实现品牌价值的全球传播和市场拓展。
  突围理路
  在新质生产力的推动下,中国杂技艺术将迎来广阔的发展空间与无限的发展潜力。杂技艺术应积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凭借高科技手段,强化创新与创意理念,着力打造一专多能型人才,并加强品牌建设,精准定位海外本土化传播的着力点,方能催生新的竞争优势,持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进而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力量。
  首先,依托高科技手段,驱动中国杂技艺术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一是要从舞美、道具、服装等方面全方位深度引入高科技,提升舞台表现力;二是要创建科技创新生态,促进舞台创意、高科技研发与高端制造业各“端口”之间的高效衔接;三是要提升杂技从业者的科技素养,不断激发内生驱动力。
  其次,强化创新创意理念,提升中国杂技艺术内容的开发水准。其一,需制定“杂技艺术创新人才”培育计划,培根铸魂;其二,要转变观念,由“比赛型演出”转向“市场+人文型演出”;其三,要进行杂技本体技术与道具的创新,同时以“出位”其他艺术领域等创新方式来拓展杂技艺术边界。
  再次,政府助力可持续发展,打造一专多能型中国杂技艺术人才队伍。人才培养是一门技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新质生产力对创造型、知识型、技能型的复合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以“破圈”思维解决高等教育学科建设、科研院所创办、人才选拔与培养机制、演员综合素养提升、社会认知正向引领等问题极为重要。
  最后,加强中国杂技艺术品牌建设,找准海外本土化传播的着力点。这需要大力培育品牌建设的专业人才,积极向国内外大型文化经纪机构借力,从纵横两方面进行产业延伸和价值链整合,携手推进杂技文化品牌建设。同时,要进行细致的全球文化定位和市场分析,精准把握海外文化差异,实施文化接近性挖掘与差异化供给的弹性策略,确保品牌信息与目标受众的文化期待和审美习惯相契合,进而实现深层次的文化沟通和情感共鸣。
  中国是“世界杂技大国”。在7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新中国杂技艺术在文化传承、科技创新、商业演出、跨文化交流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越发彰显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作用与有力支撑效能。在新质生产力的赋能下,中国杂技艺术应秉持多渠道融合实践、新技术赋能以及全球视野的产业发展理念,进一步增强创新意识,推动新技术融合,加大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力度,强化品牌建设,以及提高海外本土化传播等方面的水平。唯有如此,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进程中,中国杂技艺术才能够以新质生产力的形式,持续为国内外奉献高质量的作品,充分展现中国精神与风貌,进而以杂技艺术作为文化输出的载体,将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提升至更高的层次。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西部项目“中国杂技艺术基础理论研究”(22EE203)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中国杂技研究中心教授;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山东石油化工学院经济管理与文法学院副教授)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项江涛(报纸) 张黎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