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研讨新的文化使命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024-05-1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高莹)5月1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在京举办“新的文化使命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讨会”。此次会议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系列研讨会之一,旨在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角度深入研究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党委书记、所长丁国旗致辞 本网记者朱高磊/摄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党委书记、所长丁国旗致辞表示,值此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发表一周年即将到来之际,举办此次研讨会具有特殊意义。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既是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的深刻内涵,也是当代广大文艺工作者和理论工作者面临的重要任务。千百年来,各民族不断交往交流交融,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构筑起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离不开文化认同的精神力量。因此,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角度认识和理解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跨学科交流互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学习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提供更加坚实的学术支撑。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研究员李大龙发言 本网记者朱高磊/摄

  多位学者从历史学、哲学、文学、宗教学、社会学等不同学科视角出发,围绕会议主题分享了学术观点。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研究员李大龙表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这一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在“四个共同”指引下构建一个有关多民族国家中国、中华民族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与发展的完善的话语体系。这一话语体系需要在中华大地上众多人群共同缔造多民族国家实践的基础上,由多学科学者共同努力参与构建,尤其需要超越已有的历代王朝史观和“民族(Nation)”观念。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副所长唐晓峰发言 本网记者朱高磊/摄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副所长唐晓峰表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分别是新时代我国民族工作和宗教工作的根本遵循。我国宗教具有明显的民族性特征,以儒释道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宗教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与各民族文化风俗相互影响借鉴,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宗教中国化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提供了助力和保障,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为宗教中国化提供了平台、空间、精神资源和方向引领,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内蕴于理论、见诸于历史、体现于现实。

中央民族大学文学院院长张翔发言 本网记者朱高磊/摄

  中央民族大学文学院院长张翔认为,以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视角考察中国文学叙述,是重写中国文学史的一个契机。以《徐霞客游记》为例,这部作品的大部分内容是徐霞客在其生命最后阶段游历湘南、粤西、贵州、云南的记录。它与同时代的《百粤风土记》《蜀汉地理补》等人文地理作品,共同反映了明代后期文人西南考察的风气,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的文人群体初步形成了一种比肩利玛窦、开展“出故封”“见域外”长程游历的文化意识和愿望。虽然这种意识在后来承继和发展乏力,但仍具有重要的开创性意义。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胡谱忠发言 本网记者朱高磊/摄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胡谱忠以近期我国民族题材电影为例,探讨了以电影为路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方法。他建议在主流电影中纳入更多民族元素,通过电影的社会传播,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获得更加广泛的社会影响力。电影创作者从历史中汲取文化资源、讲述民族故事,应具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自觉。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民族文学数据与网络研究室主任王宪昭发言  本网记者朱高磊/摄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民族文学数据与网络研究室主任王宪昭提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需要处理好三组辩证关系。一是传承和发展的关系。传承是新时代文化发展的基础,创新是传统文化价值实现的根本途径,二者统一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二是分散性和系统性的关系。传统文化具有特定的时代特征,这要求我们从分散于不同时代的具体案例中发掘普遍性的理念,实现个性与共性的统一。三是叙事性和符号性的关系。传统文化叙事有口头叙事、文字叙事、图像叙事等多种类型,要从中提炼具有象征性的文化符号,体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共识和审美共性。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藏族文学研究室主任意娜发言 本网记者朱高磊/摄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藏族文学研究室主任意娜在人民文化实践的语境中探讨了民族文学的当代传承与转化问题。她表示,民族文学的当代传承与转化,不仅要在现代语境下对原有文本进行解读,也要通过新的媒介工具,使古老故事焕发新的活力;不仅要尊重原创精神,也要挖掘和强调其中能够体现时代精神和民族风情的元素;不仅要关注其活态特征,也要鼓励民众和专业创作者参与创作。借助新的媒介渠道,民族文学正在成为触手可及的文化产品,如何在纷繁复杂的媒介环境里把民族文学研究好、转化好、传播好,是当前民族文学领域不可回避的新命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纪委书记、副所长李初雨主持会议  本网记者朱高磊/摄

会议现场 本网记者朱高磊/摄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纪委书记、副所长李初雨主持研讨会。来自国内多个研究机构与高校的专家学者约50人参加了会议。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齐泽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