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族《祖图》见证中华民族文化交流互鉴

2024-05-1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瑶族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明清之后,部分瑶族从中国迁徙到东南亚及欧美。《祖图》是瑶族家族族谱,记载了每个域外瑶族家族历代祖先的安葬地点、离开中国的时间、迁徙路线及在域外居住了多少代人,承载着每个域外瑶族家族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记忆,既是研究域外瑶族历史文化的重要民间文献,也反映了域外瑶族内心深处对祖籍国的眷恋与执着的中华民族认同。《祖图》通过借鉴汉字创造瑶族俗字,并用来记录瑶族的历史文化,不仅是各民族交往交流的见证,展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还推动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互鉴,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深厚持久的文化力量。

  《祖图》的“源”与“流”:记录瑶族迁徙路线的民间文献。《祖图》中的“源”。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这既是每个人都关心的问题,也是历史学、民族学、人类学研究的热点问题。据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统计,中国有瑶族3309341人,主要分布在广西、湖南、广东、云南、贵州、浙江、海南、福建等省区。域外有瑶族110余万人,主要分布在越南、老挝、泰国、美国、法国、加拿大等国家,他们都是从中国迁徙去的。

  族谱是移民史研究的基本资料,其核心内容是追本溯源、考述祖先世系,是中国宗族组织的重要标识物,具有法国历史学家诺拉所说的“记忆之场”的文化特征,承载着一个家族乃至国家的文化记忆。所以,在传统中国,过去几乎每个家族都拥有自己的族谱。瑶族作为一个刀耕火种的山地民族,其发源地在中国黄河与长江中下游一带,后来逐渐从北向南和西南迁徙。明清之后部分瑶族迁徙到东南亚;20世纪70年代末,部分瑶族进入欧美,成为居于世界各地的民族。因各国的正史与方志都鲜有记载,所以瑶族究竟是什么时候从中国迁徙到东南亚与欧美,以什么方式迁徙,迁徙路线如何,在越南、老挝、泰国、美国等国家居住了多少年,只能通过瑶族民间保存的《祖图》为我们解开这些疑惑。20世纪70年代后,因种种原因,国内瑶族家庭基本上已没有《祖图》,故无法做研究。域外瑶族虽然基本上每家都有《祖图》,但因其大多居住在山区,山高路远,地处偏僻,到瑶族聚居区进行田野调查的学者较少,一家一户去搜集《祖图》的人更少,研究成果极少。本课题组成员先后8次到越南、3次到泰国、1次到老挝、1次到美国的瑶族地区考察,搜集了79本域外瑶族《祖图》,为考究瑶族的迁徙动态及文化传承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资料。

  历史上,瑶族为了追本溯源、考述家族世系、祭祀祖先,每个家庭都修有族谱。瑶族居山、耕山、吃山、迁徙不定的刀耕火种的山地农业持续了很久,直到20世纪中叶后才逐渐消失。在刀耕火种山地游耕生活时期,瑶族家中老人去世后,请师公做仪式,再找个地方埋葬,但不垒土为坟。这种几年迁徙一次的山地游耕农业生活使他们离原居住地越来越远,对原居住地的记忆也越来越模糊。明清时期,随着汉族文化在瑶族地区的传播,瑶族在南岭走廊地区从北向南和西南迁徙过程中,为了记住历代祖先及其居住地,便请师公或由本家族中会汉字的人用汉字与瑶族自创的俗字将死者的宗教法名、安葬地点等写在一本纸质的簿子中,瑶族称其为《祖图》或《祖途》《墓图》《墳啚》《坟墓图》等。只有在《祖图》上记录宗教法名和安葬地点,才可以被祖先与子孙认可、供奉。每年清明节时,各家在神龛前摆酒、肉、米饭等,烧香焚纸钱,请师公或由家中老人喃神,祭祀先人,并拿出收藏的《祖图》,由远到近地一一喃念《祖图》中安葬在各地历代祖先的宗教法名,请祖先神灵回来享受供品。祭祖时,家族中人均要站立在旁静听,以示“不忘祖根”。

  《祖图》中的“流”。瑶族修族谱的习俗在国内瑶族中一直延续到20世纪50年代,域外瑶族则到现在都保持着这种习俗,其族谱有《家先单》与《祖图》两种。《家先单》仅记载了本家族近二三十代祖先夫妻的宗教法名,而《祖图》不仅记载本家族近二三十代祖先夫妻的宗教法名,还记载了本家族近二三十代祖先夫妻在域外国家的安葬地点、在域外居住了多少代人,为研究瑶族是什么时候离开中国,其从中国去东南亚与欧美的迁徙路线及在沿途国家居住了多少代人提供了真实、宝贵的历史资料,是研究域外瑶族历史的重要民间文献。同时,绝大多数《祖图》都追溯了本家族的族源地,在祭祖时向后人喃念始祖在中国的原始居住地及途经的各地地名,反映了域外瑶族内心深处对祖籍国的深深眷恋与执着的中华民族身份认同。

  《祖图》中的汉字与俗字:民族文化的交流互鉴。《祖图》瑶族俗字的创制与形成是对汉字的借鉴。自古以来,汉字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中华民族的文化特征之一,具有极大的向心力和吸引力,是中国各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工具与桥梁。所以,借用汉字成为我国许多民族创制文字的重要途径,为各民族构建了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桥梁,成为各族人民精神沟通、心灵交流的纽带。其中,瑶族俗字就是受汉字文化影响较深的一种民族文字。随着道教的传入与学校的兴办,瑶族中的知识分子与师公、道公加深了对汉字与中华民族文化的学习。他们在使用汉字喃念与传抄道教经书及瑶族《祖图》等民间文献时,遇到一些不会念与写的汉字时,就会借汉字仿造一些俗字与汉字并用,或以汉字为基础仿造一些俗字使用,或借用汉字的形音记瑶语读音和字义,或借用两个汉字或偏旁部首组成新字,或借用汉字为表意符号创造瑶族俗字。瑶族俗字的创制与形成过程及瑶族《祖图》中所见的汉字与俗字,正是长期以来瑶族与汉族语言互动、文字互鉴、文化交流的忠实记录。它既反映了瑶族与汉族在文化上的交往交流交融过程和文化上所蕴含的共性,同时也增强了瑶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瑶族俗字的形成与使用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见证。各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共存共享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文化纽带和思想根基。正是由于不同历史时期、各地区民族文化的交流互鉴与共融共享,才最终形成以中华民族文化为核心、具有很强凝聚力和生命力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语言文字是文化和文明的标志,是人们的精神家园,也是族群认同的重要标识。各民族在发展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各族语言文字都有不同程度的交互影响。瑶族《祖图》中的瑶族俗字就是这种多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文化见证和结晶。这种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各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互动共享、和谐相处的历史与现状,既是我国多民族国家语言文字互动、互鉴的必然结果,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与发展的缩影。

  《祖图》中的域外瑶族俗字见证了各民族的文明交流互鉴与文化融通。域外瑶族在抄写《祖图》等民间文献时,也借助了当地民族语音和汉字的形、音关系,创制出域外瑶族俗字。他们这种自觉传承与创新中国汉字和瑶族俗字的做法,既反映了域外瑶族传承中国瑶族使用俗字传抄文献的传统,又呈现出瑶族文字传统文化特色与域外民族文化结合的特色。瑶族将学习、使用汉字过程中的这些创造性做法用于创制域外瑶族俗字,不仅展现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还推动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互鉴。这些俗字既是域外瑶族与其居住国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文化印记,也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了深厚持久的文化力量。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研究专项“域外瑶族《祖图》的搜集、校注与研究”(21VJXG031)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广西民族大学瑶学研究中心、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南宁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副研究员)

关键词:瑶族《祖图》;中华民族;文化;交流互鉴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张云华(报纸)赛音(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