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生活性本质 构建发展民俗学

2024-05-1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民俗学之父钟敬文先生曾说:“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民俗是一种群体性的文化,它是由一个特定的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较为稳定的文化事象,体现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社会、历史、思想、情感、生活等方面的认识和态度。研究民俗,必须从生活的流动性角度理解民俗的本质特征,从民众的主体性角度认识民俗的价值追求,从民俗的活态性角度把握民俗的发展规律。

  生活性:民俗的本质特性

  民俗是一种生活文化,人类生活的长河缔造了民俗。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从出生到老去都伴随着各种民俗,如诞生礼、成人礼、婚礼、寿礼、葬礼,以及规约习俗、节日习俗等。人的成长既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也是一个民俗化的过程,社会化是表象,民俗化是内核。民俗从人类社会生活中产生,又深入到整个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民间信仰、民间艺术、民间节日、民间礼仪、民间故事、民间语言、民间游戏等,涵盖物质生活、社会生活、精神生活。民俗文化与生活紧密相连,水乳交融,形成了生命活力奔流的生活文化,成为社会生活组成部分中的重要文化基因。

  生活是民俗文化滋生的土壤、传承的动力和发展的引擎。劳动生产滋养生产民俗,日常生活孕育生活民俗,时序更替缔造岁时民俗,民间活动形成规约民俗。高丙中在《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一书中提道:“民俗是具有普遍模式的生活文化。生活文化林林总总,其中只有那些体现着普遍模式的事象才是民俗……这些事象是模式化的,也就是说,它们的形成、它们的结构作为一个相对稳定的统一体被人们完整地在生活中重复。”民俗文化的日常生活化和事象模式化特征,是民众在共同需要、共同心理的基础上形成的结果。如中国人“过大年”以除夕夜与新岁凌晨为中心时间段形成了辞年礼俗、团年礼俗、拜年庆贺与迎春礼俗,无论是传统的扫尘、贴春联、团年饭、守岁、压岁钱、拜年、拜神祭祖等习俗,抑或是现代的家人团聚看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亲友之间用社交平台拜年、用智能手机发红包,人们将人文关怀与生命意识融入其中,都是在传统习俗仪式感与现代生活狂欢性的融合中寄托辞旧迎新、迎祥纳福的祈求与愿望。人们通过特殊节俗将平凡的日子过得更加朝气蓬勃、红红火火、充满生机,以民俗的形式拥抱生活、弘扬传统、传承文化、涵养民众,民俗文化将在新的时代生活中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人民性:民俗的价值追求

  民俗文化创造性传承和创新性发展的主体是人民。生活是民俗的载体,人民在生产和生活中创造、传承和发展民俗文化,民俗文化作为人民生活的一部分,是他们认识自己、认识他人、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也是人民表达自我、沟通交流、增进友谊的重要方式。因此,民俗文化是一种有温度、有生命的“关于人的生活文化”。

  民俗文化体现不同时空中人民对生活的追求。民俗文化以各种形式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反映了人们的生活习惯、信仰观念和价值取向。如人类早期的民俗文化,更深切地体现出人本的形式,它是人类意识在心理上的沉淀积累,而这种沉淀积累形成一定的定势,又强烈地渗透于现代人的意识深处。中国传统社会是以农耕生产为主的社会,围绕着农耕生活累积形成了中国农业社会的民俗特点,体现了中国农耕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及其所产生的理想道德和价值追求。

  民俗文化发展的根本宗旨是服务于人民生活。民俗文化是适应人类各种社会生活的需要而产生的,它也密切地为人类各种社会生活的存在和发展服务,在民众实际生活中发挥着效用。民众创造了民俗,民俗服务于人们的生产与生活,人们遵循民俗文化进行生产生活,创造物质财富,寻求精神愉悦。关注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促进民俗有效保护传承和发展利用,为增进民生福祉服务是中国民俗研究的根本宗旨,这也是民俗的当代价值和意义之所在。

  发展性:民俗研究新方向

  民俗因生活的需要而产生,因生活的变化而发展。生活的流动性、社会的变化性推动民俗发展,并繁衍出新的民俗文化。现代民俗学必须从生活文化视角,以发展思维,在研究最现实的民众生活和社会实践基础上建立发展民俗学,并以此深入探讨民俗文化的发展规律和未来趋势。

  第一,树立民俗发展理念。民俗自身的文化基因、所处的自然地理条件、不断变化的社会经济环境、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以及纷至沓来的外来文化冲击等多种因素,对民俗文化的发展变化产生着重要影响。需要认识到,在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生活背景下,古老社会产生并流传至今的民俗文化,在传承的过程中会随着生活的变化和时代的发展不断发生变化。一方面,许多传统民俗事象在新生活的挤压下逐渐被人们遗弃,甚至走向衰亡;另一方面,在新生活的促逼中,还会不断产生出新的民俗事象。旧民俗的嬗变、淘汰和更新,新民俗的不断产生和发展,是时代社会生活发展的必然。

  第二,确立民俗三种形态。以发展民俗学观看民俗文化,民俗文化既有保守的一面,又有开放的一面;既有继承的一面,又有创新的一面。它既是历史传统的因袭,又有现实生活的需求,更是未来发展的基础。每一民俗事项的源起、传承与发展,具体地联系着一方民众的生活,并随着社会状态的变化而经历着不断调整的过程,伴随时空背景的转换、自然环境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形态。从民俗文化形态发展史看,民俗文化一般具有三种形态:过去式——作为文化遗产的民俗;现在式——作为当下生活的民俗;将来式——作为今后发展的民俗,这是一个从已然到正然再到必然的发展过程,已然形成文化遗产态(固态)、正然属于文化鲜活态(活态)、必然属于文化发展态(期态)。因此,民俗研究不仅要注重作为文化遗产的民俗,更要关注作为当下生活组成部分的民俗,还要前瞻性地研究未来民俗发展的形态,把民俗作为一条永远奔腾的河流,回望过去,立足当下,放眼未来。

  第三,辩证认识民俗“本真性”。民俗的“本真性”指的是民俗文化事项的原始形态和特征,在保护过程中保持其历史原貌,尊重其真实的历史信息,不能走样。从遗产态的民俗保护来说,本真性的提出具有一定的意义,但从发展民俗学看,由于生活的活态性,民俗没有绝对的本真性,只有在某一时点上相对的本真性。教条地追求对民俗本真性的保护既不可能,也无必要。因为人类社会发展永不停息,民俗文化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变化而不断演变和创新。在某一特定时空下的民俗,只是一种相对本真的民俗,它与此前和其后的形态相比,不具有本真性意义。民俗是一种不断产生、演变、发展的活态文化,民俗传统不仅是一种文化继承,更是一种文化建构。因此,发展民俗学倡导在动态中保护民俗文化。

  第四,重视当下活态民俗研究。钟敬文先生将民俗学定位为理解普通人日常生活文化的当代学(现在学),强调要从分析民众的“生活世界”“日常生活”入手去探讨其流传、发展和特点。关注当下民众的“生活世界”,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这是发展民俗学的核心理念。发展民俗学,倡导以发展的、动态的观点来看待和研究民俗事象,不仅将产生民俗事象的时空背景与更大的生态环境、社会环境相互整合,研究民俗的发展变迁轨迹和基本规律,而且还强调把目光转移到沸腾的现实社会生活中,关注当下生活中异彩纷呈的民俗。

  正如有学者指出的,当代民俗学要追踪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不断地随着时代环境、技术条件的变化,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要追踪他们的情感、价值观、生活选择发生了哪些变化;要追踪人在生活质量改变过程中,其生活文化发展和变化情况,探寻一代又一代人在传承发展民俗文化中的作用轨迹,探讨民众生活实践是如何丰富民俗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当代民俗学只有在为现实社会服务中,才能充分彰显意义和价值。

  (作者系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关键词:生活性;本质;民俗学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余朋翰(报纸)赛音(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