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阿交流互鉴视域下的阿拉伯研究

——第十二届阿拉伯研究论坛在北京举行

2024-04-1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李想)4月12日,第十二届阿拉伯研究论坛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举行。此次论坛由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阿文化和旅游合作研究中心(阿拉伯研究中心)、中东学院联合中国社科院海湾研究中心、“西亚非洲政治发展研究”项目组和基础智库研究课题组共同主办。

专家合照

  论坛开幕式由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科研处处长李洪波主持。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党委常委、副院长郑承军表示,本届论坛旨在深化对中东地区的全面认识,推动中阿双方友好合作,共同发展。中东地区作为世界的重要一极,其安全局势发展动力以及人文交流,对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希望专家学者能够在此次论坛积极畅所欲言,为中阿关系发展、中东地区的和平与发展贡献力量。
  中国前中东问题特使吴思科在主旨发言中表示,2024年是中阿合作的大年。首先,中阿合作论坛成立20周年,论坛对于推动双边关系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相信双方将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提升和发展双边关系。2024年,“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第十届部长级会议即将在北京召开,相信本届部长级会议将对中阿友好关系发展和“中阿合作论坛”建设起到积极促进作用。吴思科还表示,中国与阿拉伯国家要进一步深化人文交流。中国和阿拉伯国家都有悠久历史,古老文明,双方都有民族复兴发展的使命和任务,因此民心相通将是巩固两国关系的基础。
  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副所长王林聪在主旨发言中表示,中国长期是坚持共同的安全持久和平,休戚与共,安危共担。中国在中东地区作出的贡献有目共睹。未来,中国应当在联合国的框架下进一步贡献中国智慧,推动中东的和平与发展。
  此次会议分为两个分论坛。分论坛第一单元由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研究生院院长侯宇翔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安全研究室主任仝菲就目前巴以冲突的最新进展,有关的传统安全、非传统安全、内部结构、外部影响以及中国作为等几个方面都做了介绍。
  北京外国语大学阿拉伯学院院长刘欣路从秩序的价值判定和建构,以及阿拉伯价值理念的建构过程出发,谈到中阿合作,并且对中阿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建议。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东学院教授肖凌从文化价值、文化维护理论等几个方面对中阿两个民族的文化传统进行了解析。
  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副研究员魏亮就巴以冲突的发展态势和安全架构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梳理,对涉及到发展态势、影响因素和重塑局势的情况做了介绍,通过数据、案例、民意调查,对宏观的格局、美国等相关因素作了分析,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东学院教授戴晓琦的发言题目是《埃及外债问题及其原因研究》。戴晓琦表示,埃及近年来外债迅速恶化,处于借新债还旧债的地步。戴晓琦认为,从负债率、债务率、偿债率、外汇储备等一系列指标看,埃及外债出现了严重危机。
  分论坛第二单元由仝菲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副研究员王金岩以中阿医疗队为例,认为中国援阿医疗队员始终是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传递中外友谊的友好使者,弘扬中医国粹的先锋棋手和讲好中国故事的传播者。援阿医疗队员在日常工作中,以实际行动担负起中外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鉴的崇高使命。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政党外交学院副院长邢新宇在发言中总结了中东难民问题的原因,并对中国如何参与到难民治理中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此外,浙江外国语学院东方语言文化学院阿拉伯语系教授郭筠、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刘林智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阿拉伯研究中心齐济也就自己的研究领域进行了发言。
  闭幕式由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东学院党总支书记饶其康主持,戴晓琦作学术总结。他表示,本次论坛共同探讨了阿拉伯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医疗等多个领域的热点问题,提出许多富有前瞻性和创新性的观点和建议。为未来国内学者研究阿拉伯地区、研究中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会议现场
专家发言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王晏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