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思政课改革创新

2024-03-2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明海英 通讯员 黄丹阳)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建设的重要论述精神,不断推进新时代思政课建设生动实践,3月16日,武汉大学举办“以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思政课改革创新”为主题的第四届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论坛。

  努力培养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武汉大学党委书记黄泰岩在致辞中指出,五年来,习近平总书记持续关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为新时代办好思政课提供了根本遵循;党和国家不断优化顶层设计,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对思政课建设作出了新的部署;教育部和各个高校开展了系列改革创新,使思政课建设的聪明才智充分涌流、创造活力竞相迸发。五年来高校思政课建设的显著成绩和深刻变化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发展积聚了充足动能。

  中共湖北省委教育工委专职副书记、湖北省教育厅党组成员张幸平在开幕式致辞中指出,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山水相依、人员相亲、文脉相通、发展相融。三省高等教育龙头优势明显,思政课建设实践基础坚实,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研究、宣传的重要阵地。在推进立德树人工程的新征程上,应当携起手来建设好关键课程,不断深化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在人才培养、课程建设、备课研修、实践教学、科研攻关、数字赋能等领域强化交流合作,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建好建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开幕式上举行了“长江中游城市群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联盟”启动仪式。湖北、湖南、江西三省的28所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共同发起组建长江中游城市群马克思主义学院联盟。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大学、南昌大学、江西师范大学等高校代表参加签字仪式。

  教育部高校思政课教学指导委员会总教指委主任委员、武汉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沈壮海主持开幕式。

  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

  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王炳林指出,五年来思政课教学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定位更加明确、条件保障更加充足、教师队伍建设出现质的变化、教学资源非常丰富、教学方法丰富多彩,为今后的思政课教学奠定了扎实基础。

  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吴宏政从文化自我、文化自信、文化主体性三个层面指出,习近平文化思想确立文化主体性、使中华民族文化以理论的形式得到了高度的自觉,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塑造文化主体性为个人和民族提供了安身立命的文化基础。

  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胡大平指出,思政课切忌冷冰冰、切忌说官话、切忌随波逐流,更不能任性。思政课教师要思考如何让思政课更有温度、有吸引力和影响力;马院院长要思考如何围绕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大思政课”建设、思政课与课程思政问题做好本职工作。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张瑜指出,立德树人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根本任务,科学规律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实践遵循,问题导向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有效路径,要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

  海南师范大学副校长、西南大学教授白显良提出,思政课讲好道理应遵循四项原则:一是坚持道、学、术的统一;二是坚持情、理、实的统一;三是坚持宏、中、微的统一;四是坚持知、信、行的统一。

  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蔡文成指出,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新时代思政课的改革创新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价值引领、文化导引和方法指引。思政课从量变到质变、从内涵到外延、从局部到整体、从微观到宏观、从内容到形式、从制度到环境、从条件到资源都在发生变化,处于“正在进行时”。

  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赵正桥在深入剖析“大思政课”内涵的基础上,结合华东师范大学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系列举措及其成效,强调“大思政课”融合发展、自觉行动、入脑入心的重要意义。

  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刚指出,中共党史党建学为思政课提供理论支撑,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为思政课提供历史支撑,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方面、党务工作理论与实践方面也为思政课提供了重要支撑。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佘双好既阐明了“讲话”五年来思政课建设在八个方面的深刻变化,也指出了未来思政课建设的发展趋势,即:从外力推动向内生发展转变、从外延拓展到内涵发展转变、从教学形式到教学内容转变、从外在评价到内在评价转变、从重点发展到均衡发展转变、从自我发展到领航发展转变。

  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部长庞立生指出,要深刻把握思政课建设的复杂现代性处境,自觉贯彻落实思政课建设的实践观点,着力夯实思政课建设的文化底蕴。他强调,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讲的是家国情怀的大道理、启智润心的真道理、立德树人的硬道理。

  华南理工大学图书馆馆长解丽霞以《元宇宙技术修辞与思政课的情感生成、虚化与重构》为题作报告,从元宇宙的入场说明思政课创新的智能革命转向,进而通过技术修辞、技术僭越和突破范式分别阐明了元宇宙与思政课情感的生成方式、虚化演绎与交互重构。

  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刘力波提出,要多维理解“两个结合”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价值意蕴,合理设定“两个结合”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目标架构,并着重思考把握“两个结合”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原则、路径和机制保障。

  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傅慧芳指出,信息化资源供给和思政课教师诉求之间存在差异,在思政课建设中需坚持“应用为王、服务至上、示范引领、安全运行”,将线上巡课与线下调研相结合,严守数据库安全运行的底线。

  暨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陈联俊以《人工智能时代的思政课改革与创新》为题作报告,分别从主体角度、客体角度、介体角度、环境角度阐释了人工智能对于思政课的影响,强调关注时代发展变化才能做好思政课改革与创新。

  上海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丁晓钦结合上海财经大学关于习近平经济思想方面的课程建设工作,主张以研促教、以学理来讲政治、以智库来讲政治、以育人来讲政治。

  贵州大学哲学学院教授黄旭东阐释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对学术期刊的发展所带来的启发,一是深刻认识新时期学术期刊发展的历史性变化,二是充分发挥新时期学术期刊新的文化使命。

  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朱喆以《明道、信道与传道》为题作报告,指出“道”就是马克思主义之“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道”,对思政课教师而言最关键的是“明”“信”“传”的问题。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袁银传阐释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出场背景,进而指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要义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问题。他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表达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文化心理认同。

  推进思政课更好更强发展

  主旨报告环节由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罗永宽、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丁俊萍、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张全友分别主持。

  与会代表聚焦“以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这一主题作报告。

  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戴锐指出,要以教育家精神推进思政课的课程文化变革。大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刘志礼认为,应关注思维教学的内涵并以此探索思政课改革的创新路径。江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吴怀友从学理层面指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鲜明主题就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王洪树指出,思政课教师应自觉做好“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李俊奎强调,应理顺学科、课程、内容层面的关系,形成合力,推进思政课更好更强发展。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智指出,要坚持史实为据、史观为要、内容为体、形式为用,从而提升思政课中讲党史的专业性。黑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秋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统文化的相关论述出发,阐释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的教学与创新问题。湘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李伏清结合思政课实践教学工作,从科研领航、教学续航、实践远航三方面阐述了红色资源数字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开发与应用。

  本次论坛设置四个分论坛,与会专家学者和思政课教师围绕“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思政课改革创新的理与路”“数智、融媒、实践:‘大思政课’教学新探索”“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思政课教学理论与教学设计”四个主题展开讨论。

  罗永宽在总结中指出,专家学者聚焦习近平文化思想对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指导,围绕AI时代和融媒体时代思政课的改革创新该何去何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等热点问题和现实问题展开深入研讨,议题非常聚焦、内容富有真知灼见,很有意义。

  论坛由教育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与武汉大学共同主办,由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承办。教育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咨询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及有关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武汉大学“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共建单位代表、高校思政课教师代表等200余人参加论坛。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毕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