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语种合璧碑见证民族团结

2024-03-2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我国碑石林立,其中极具特色的要属多语种合璧碑。多语种合璧碑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承载着多民族历史记忆的“石书”。多语种合璧碑既是民族交流互通的实物见证,更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石刻”见证。深入挖掘多语种合璧碑的合璧之美,揭示其所蕴含的精神内涵和文化价值,对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见证中华民族融合发展

  多语种合璧碑一般是指一通碑上镌刻两种或两种以上文字的碑刻。多语种合璧碑大多数为历代皇帝的御制碑或圣旨碑,主要包括功德碑、记事碑、纪念碑、兴建或重修寺庙碑、诗赋碑等,其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数量繁多、形制多样,因此,有人认为它可与中国古代“二十四史”相媲美。钱大昕《关中金石记序》中谈道:“金石之学……出于千百载以前,犹如见古人真面目,其文其事,信而有征,故可宝也。”

  到清代,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呈现出多民族深度交往交流融合发展的格局。清朝在全国倡导和推广满、汉、蒙、藏等“多体合璧,多语并行”的政策,不仅统一组织人员撰写和翻译了一批重要典籍,还为有建树者立传、树碑,大量集多种文字于一体的碑应运而生。如满、蒙、藏、汉四体合璧《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优恤土尔扈特部众记》等记事碑,记述了土尔扈特部从伏尔加河流域返回祖国的壮举,并赞扬了清政府安置它们的史实,切实体现了“中华民族一家亲”“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满、蒙、藏、汉四体合璧《实胜寺后记》《雍和宫喇嘛说》等寺庙碑,阐述了佛教人士爱国爱教、维护民族团结、为维护国家利益所作出的贡献,阐明了佛教在中国化过程中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度结合。

  多语种合璧碑是民族交流互通的实物见证,展现了不同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过往,是各族人民“亲如一家”的共同文化根基。

  记录中华文明演进历程

  多语种合璧碑的形成与当时社会历史背景密切相关。从文化传承上看,碑刻是历史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载体,记录了中华文明演进的历史过程。从功能上看,多语种合璧碑有其政治属性的一面,多种文字镌刻,凸显其“多元一体、一体多元”理念。汉、满、蒙、藏四体合璧《御制十全武功碑》记述乾隆帝的十大武功,并颂扬清政府派兵入藏驱逐外国侵略者,巩固祖国边疆的事迹。《平定准噶尔勒铭格登山之碑》记述清军在格登山平定准噶尔部叛乱的经过,赞扬清军在战斗中所表现出来的勇猛精神,赞颂了国家统一的盛事。现立于韩国首尔的《大清皇帝功德碑》(亦称《三田渡碑》)不仅是研究当时清朝和朝鲜关系的珍贵文献,也是历史上朝鲜半岛和我国之间密切往来的“石刻”见证。

  多语种合璧碑是凝聚国家认同与宣扬爱国精神的重要历史文化内容,更是我国各民族人民维护和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石刻”见证。多语种合璧碑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多元”聚为“一体”,“一体”容纳“多元”的外在表现形式,体现了中华文化“多元一体、一体多元”的特征。

  具有弥足珍贵的史料价值

  碑刻文献是我国民族历史文化的宝库,它保存了大量的书法篆刻艺术,也为研究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史料,对研究历史上边疆地区民族关系、民族与宗教政策提供了真实可信的第一手资料。

  一是有助于“补史之阙,正史之谬”,有利于还原历史原貌。碑刻由于其载体的特殊性,相比纸质文献极少出现误、讹、衍、脱、伪等现象,有助于“补史之阙,正史之谬”。有些清代多语种合璧碑的内容并不见于官修史书,有些虽收录于《清史稿》《清实录》等,但撰修者基于种种考虑,对碑文加以修改或剪裁,使收入官修史书的碑文与碑刻原文存在差异。碑刻文献是“同时期文献”,当事人写当时的事,真实性强、可信度高、断代清楚,所记载的内容最接近当时历史的实际面貌。因此全面系统地研究多语种合璧碑,有助于还原更清晰、更完整、更真实的历史面貌。

  二是多语种合璧碑文相互印证,有利于准确解读碑刻全文。多语种合璧碑的不同文字内容可以相互补遗、相互印证,有利于准确把握碑文原义。如平定金川系列碑中,《御制平定金川勒铭美诺之碑》《御制平定金川勒铭勒乌围之碑》等由于年代久远,有些碑铭因自然风化,或遭受损毁,致使某些文字漫漶不清、难以辨识,不知作何解。在这种情况下,不同碑文之间可以比勘互证,更易于准确解读碑刻全文。

  三是有利于考察民族语言词汇演变。多语种合璧碑作为一种历史文化载体,文字是其“灵魂”,如文字泯灭,碑刻也就如同“山野之石”,失去了它的价值。多语种合璧碑作为民间语言的活化石,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当时多民族文字词汇的构成与特点,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多民族文字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有利于考察民族语言词汇演变和历史沿革。

  四是有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多语种合璧碑产生于民族交往交流频繁的年代,不同的文字,相似的内容,在相互印证中诉说着那段相互交往和交流的历史,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发展的“石刻”见证。深入研究多语种合璧碑,发掘、弘扬多语种合璧碑所蕴含的丰富的历史信息,有助于从历史深处探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

  五是有利于传承与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多语种合璧碑文化遗产,不仅兼有文物保护与文献抢救功能,又能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业。如满汉合璧《木兰记碑》,赞颂了围场习猎对于清朝的重要性,也体现了嘉庆皇帝无限感怀祖上荣光以及对自己的勉励和雄心壮志的表达,充分表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永恒魅力。

  有助于还原历史真相

  史料是史学研究的基础,只有详尽占有史料,经过去伪存真、反复推敲,才能得出正确结论,最大限度还原历史的真面目。例如,北京白塔寺在1978年维修中,发现了乾隆皇帝放置其中的诸多重要佛教文物,官修文献中没有记载,但在《御制重修妙应寺碑文》中有详细记载。正确认识“石书”的史料价值,深入研究“石书”,对准确把握历史事件的真伪具有极为重要的学术价值。

  多语种合璧碑由于数量庞大、种类繁多、保存分散、分布甚广、收集困难等原因,未能得到及时保护,导致磨损较严重、字迹漫漶不清,加大了释读难度。此外,研究者必须具有以深厚历史学功底为基础的复合型知识结构,需要具备解读蒙、汉、满、藏、梵、突厥、波斯语等语言的能力。正因为多语种合璧碑文晦涩难懂、学术壁垒高、学科语言要求高,碑刻资料搜集整理、释读研究工作开展不易。

  迄今为止,尚未有人将多语种合璧碑作为一个专题进行综合性研究,相关研究者甚少,成果匮乏。现亟待全面搜集整理,并细致深入分析研究多语种合璧碑的自然属性、文物属性、文献属性、文字属性、文化属性,挖掘其碑文所蕴含的历史传统文化精髓,扎实推进民族文化历史研究工作更好地向前发展。

  碑刻是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资源,其文化特色鲜明、学术价值独特。通过多语种合璧碑的研究,挖掘其深厚的文化价值内涵,阐释其所体现的“和而不同,合璧之美”的特征,探讨其在边疆地区历史文化的传播与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仅有利于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与交往,更有利于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中国历史研究院重大历史问题研究专项重大项目“中国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研究”(22VLS011)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贾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