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 推进中国文艺精品融入全球

2024-01-3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过去二十一年时间里,中国在中华文化“走出去”理论实践研究和人才培养工作道路上扎实前进、踏实钻研,为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贸易发展之路打下了坚实基础。

  文艺精品是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看到中国文艺精品的巨大生机与活力。作为文艺作品中的典范,文艺精品最能渗透人心,最大限度地把带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情感传达给人民大众。

  在文化产品与服务的国际交易中,最需要重视的是守正创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流价值观的引领。同时,需要重视是否能够得到国际市场接受。中华文化“走出去”如果仅是“出去走一走”就回来,何谈“走出去”效果。而文化贸易真正可以达成“走进去”和“融进去”的效果。我们依据国际惯例和市场法则实现跨境平等交易,才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中华文化走进去,进而深入地融进去。显而易见,国际化和市场化必然是推动中国文艺精品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近年来,中国在文艺精品“走出去”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首先,思想为根、立足实践,文艺精品彰伟力。习近平文化思想以其极具前瞻性、战略性意义的视角,从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责任使命、功能价值等方面,科学回答了文化层面的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成为我们担负新时代新的使命任务的强大思想武器。“第二个结合”理论从中国历史深处走来,它找准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点,赓续了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激活了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助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必将有力推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发布的2022年中国演出市场年度报告显示,2022年,中国演出市场总体经济规模243.60亿元,营业性演出场次达17.33万场,票房收入达89.88亿元。众多文艺精品随之涌现,原创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一票难求,舞台剧《辅德里》开启全国巡演,顶级创作团队打造“印象”系列、“又见”系列、“只有”系列等沉浸式大型文旅演出,以及今天家喻户晓的《只此青绿》、刚刚成功上演的《将进酒》、《咏春》等,这些丰富的文艺作品都致力于寻文化之根,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其次,通力合作、有效传播,百花齐放展新貌。五千年的文化瑰宝是我们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调研发现,重庆杂技团杂技剧《木兰传奇》集戏曲、歌舞、重庆地方调子于一体,与法国专业演出商合作,欧洲商业巡演订单96单,实际演出达150场次。杂技是中国演艺领域最早实现对外出口的演艺品种,重庆杂技团获得了国际市场的尊重。上海《时空之旅》成为吸引外国人来国内观演“出口不出国”的典范,境外消费等多元模式推动了中国文艺精品焕发新容颜。但据跟踪研究发现,在走进国际演艺市场、特别是国际主流演艺市场方面,中国文艺精品“走出去”仍有较大发展空间和潜力。

  最后,孵化精品、加速融入,提升国际影响力。今天,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也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的底蕴。务实推进中国文艺精品融入全球,应关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以更前瞻的视角赋能内容创作与生产。2021年,调研走访上海中共二大举办地辅德里的过程中发现,地方政府和院团挖掘本地红色文化资源,携手推出原创非虚构戏剧《辅德里》。该剧讲述了《中国共产党章程》诞生、保存、传递的过程中,革命先驱英勇付出、伟大牺牲的故事。这部红色题材戏剧的整体演创、编创团队平均年龄20+,舞美造型服道化设计非常时尚,符合当代人的审美需要。因此,基于当前市场基调,我们应用更前瞻的思维观念来赋能内容的创作和生产。

  二是以更先进的理念引入适配的数字化技术。当前,数字赋能话题已被专家学者多次提及,在文艺精品这个话题上,我们应对标国际上先进的做法和模式。二十多年前,国际知名剧院自有品牌作品就已通过数字高清呈现,其长尾效应显著。在我国,2015年数字高清技术才引入到演艺领域。上面所提及的《辅德里》在2022年制作完成了数字高清版本。数字技术赋能文艺精品的发展与成长,助力文艺精品更具传播效力。

  三是以更高水平发展激活多元市场主体新动能。2023年10月10日发布的《2023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名录中,仅有35家演艺市场主体入选。当前,应扶持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民营演艺机构,培育合格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市场主体,对于执行质量高、实际效果好、社会影响大、延伸效应广的项目也应当加大奖励。值得一提的是,成立于2014年的自得琴社,在YouTube的播放量、点击率非常高,受到年轻人、尤其是国外年轻人的广泛关注,在互联网上掀起了古风音乐的热潮。作为一个青年国风乐团,自得琴社的乐手妆造精致,穿着汉唐服装,操着中国民族乐器,展现了当前市场主体的活力与生机。

  四是以更开放的格局助力中国文艺精品融入全球。新发展格局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更加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深研全球演艺消费市场新变化,全面、客观地掌握全球演艺市场的供求情况,在稳固欧、美等成熟市场基础上,探索新兴市场,拓展潜在市场,尤其要做好“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演艺市场研究,用足用好已建立的丝绸之路国际剧院联盟、世界剧院联盟等国际平台;结合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等国际规则,连接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用足用好国际艺术节展等市场渠道;用足用好全球艺术资源、国际化复合型艺术经营管理人才,为中国文艺精品创造出更多进入全球市场的可能性。

  五是以更扎实的基础推动中国文艺精品国际化品牌建设。越向上生长,根就要扎得越深。培育产出更多具有国际交易价值、符合国际审美的文艺精品与服务,孵化富有影响力的中国文艺精品国际化品牌,融合中外、贯通东西,加强文艺精品的国际表达,把丰富的文化资源转化为具有交易价值的文艺精品,讲好中国故事。通过深入挖掘整合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资源,结合国际市场需求和趋势,孵化出更多具有全球价值的电影、电视剧、音乐、舞蹈、戏剧等。利用新媒体手段,重视短视频创作与生产,增强中国文艺精品辨识度。同时,加强文艺精品数字资源库建设,推动文艺精品通过国际化、市场化路径从“走出去”到“走进去”,积极融入全球演艺市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不乏生动的故事,关键要有讲好故事的能力;中国不乏史诗般的实践,关键要有创作史诗的雄心”,“我们有本事做好中国的事情,还没有本事讲好中国的故事?我们应该有这个信心!”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必将有效推进中国文艺精品融入全球。

  (作者系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教授、国家文化发展国际战略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胡子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