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应急管理机制 提升应急管理能力

2024-01-2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从2003年的“非典”到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我国逐步建立了针对应急管理的系列措施,不断完善应急管理体制。应急管理部于2018年成立,标志着我国在国家层面上构建全面的应急管理体制。未来新问题、新变化还会不断出现,我们还需要完善应急管理体制,进一步提升地方政府的应急管理能力。

 

基层政府应急管理能力提升策略

糜皛

  从天然灾害到公共健康危机,从技术事故到社会安全事件,基层政府都承担着第一线的应对责任。因此,不断提高基层政府应急管理能力,已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现状分析。应急资源有限。首先,基层政府资金有限。一些基层政府往往以有限的资源来应对预期外的危机。其次,基层政府技术相对欠缺。许多基层单位,尤其是地处偏远地区的,缺乏先进的技术设备和应急设施。最后,基层政府专业人员短缺。尽管基层政府的工作人员通常与当地社区关系紧密,但他们可能缺乏专门的应急管理培训和经验,而且人手也常常不足以及时、有效地应对突发情况。

  培训与教育不足。基层政府工作人员往往缺乏系统培训。有的基层政府并未建立起一个结构化、系统化的应急管理培训体系。同时,基层政府的工作人员应急理论知识更新相对滞后。基层政府的工作人员面临的更大问题是实践经验不足。除非经常面临突发事件,否则基层人员很难有机会实践和应用应急管理知识,这种实践的机会不足可能导致他们在真正的危机中表现不佳。

  信息系统有待完善。许多基层政府的信息技术设备已经过时,影响他们在应急情况下收集、处理和传递信息的能力。同时,部分软件系统不兼容,导致在必要时难以与其他部门或政府层级分享信息。此外,由于通信设备和网络的限制,信息在基层政府之间的传递可能存在不畅现象。

  提升举措。增加投入,优化资源配置。首先,加大对基层政府的财政支持。为了确保基层政府能够及时、有效地响应,政府必须充分认识到加大财政投入的重要性。这包括但不限于直接的财政援助,特定的应急管理基金也可以作为一个长期、持续的支持方式。另外,针对性地为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突发事件设立专项资金,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其次,要对技术和设备进行升级。优化资源配置意味着不仅要考虑财务上的投入,更要考虑如何为基层政府提供现代化的技术和设备。只有确保在技术上不落后,才能真正提高他们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为此,可以考虑与企业和研究机构合作,共同研发更适合基层使用的应急技术和设备。

  最后,要注意人力资源的培养。人是应急管理的核心,重视基层政府人员的招聘和培训尤为关键。在招聘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候选人的专业背景、经验和应变能力。在培训环节,除了传统的教育培训方式,还可以考虑引入模拟演练、案例研讨等实战化培训方式,确保基层人员在真实场景中能够迅速作出反应,有效管理和控制突发事件。

  系统培训与教育。要对基层政府的工作人员进行相关专业培训。在日益复杂的应急管理领域中,基层人员需要更深入、更专业的培训来提升自身能力。邀请领域内的专家学者为他们提供专业培训,不仅可以帮助他们掌握最新的知识和技能,还可以为基层人员提供与这些专家面对面交流的机会,从而获取宝贵的实战经验。此外,针对不同的突发事件,可以组织不同的专题培训,确保基层人员能够应对各种情况。同时,通过分析近年来发生的应急管理事件,基层人员可以更加真实地了解事件的全过程,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应急管理领域的知识和技术不断更新和进步,需要设置定期的培训和再培训机制,确保基层人员的知识和技能始终处于行业前沿。这不仅包括理论知识的更新,还应该包括新技术、新工具的培训。

  建设先进的信息系统。现代应急管理离不开先进信息系统的支持。基层政府应当借鉴并引进国内外成功经验,选择适合自己的先进应急管理信息系统,从而提高响应速度和决策质量。随着各个部门和层级都拥有自己的信息系统,系统之间的集成变得尤为重要。集成的好处不仅是信息流通更为畅通,还包括减少重复劳动、避免信息冲突等。一个完整、统一的信息平台将极大地增强基层政府的应急响应能力。

  任何信息系统都需要定期维护和升级,以应对新的挑战和需求。基层政府应当制定详细的维护计划,确保系统始终运行在最佳状态。同时,随着技术的发展,系统的升级也是必不可少的,这不仅可以引入新的功能,还可以修复已知的问题,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强化跨部门合作。首先,需要建立协同机制。制定和完善跨部门的协调和合作机制,确保在应急响应时各部门能够迅速形成合力。其次,对信息进行共享。打破部门之间的信息孤岛,通过先进的信息系统实现信息的实时共享。最后,定期组织各部门进行应急管理联合演练,从而增加跨部门合作的实战经验。

  加强社区参与。要加强社区培训,为社区居民提供应急响应和自救互救培训,使他们在突发事件中能够更好地保护自己和他人。鼓励社区建立自己的应急响应团队,为基层政府提供有力支持。基层政府要注意加强与社区的沟通,定期向社区报告应急管理的工作进展,听取社区的意见和建议,从而进一步提高应急管理的效率和效果。

  提升基层政府的应急管理能力,不仅能够更好地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还能为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通过上述策略,我们有信心构建一个更加安全、有序、高效的应急管理体系。

  (作者单位:苏州科技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管理学院)

 

协同治理视角下的城市应急管理

陆道平

  城市应急管理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也应是多方主体共同的责任。这意味着,除了政府部门,企业、非政府组织、社区和普通市民等均应参与到应急管理中来。每一个主体都有其独特的资源、技能和知识,可以为应急管理提供有价值的贡献。协同治理的概念起源于公共管理领域,旨在寻求各方主体间的共同参与、协作和合作,以达到更高效、公正的治理结果。协同治理意味着信息共享、资源配置和决策合作。在应急事件中,及时准确的信息至关重要。而在协同治理框架下,各方可以共同收集、分析和传播信息,确保信息的流通不受阻碍。所以,实现协同治理和城市应急管理相结合,可以使应急管理更为人性化、以人为本。例如,社区居民可以参与到应急预案的制定中去,以确保预案更贴近实际,更有针对性。

  城市应急管理的脆弱性。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复杂性增加,城市应急管理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其中,主要问题包括居民主体角色的缺失、风险预警机制的不足以及应急管理体制的僵化。

  居民主体角色的缺失。在传统应急管理模式中,居民常常被视为受害者,而非决策和行动的主体。他们的声音、需求和经验经常被边缘化。这样的做法往往忽略了居民对于本地环境和风险的独特理解,以及他们在应急响应中的潜在贡献。此外,如果居民被排除在决策过程之外,可能导致他们对应急管理计划的不信任和不配合,降低管理效果。

  风险预警机制的不足。有效的预警机制对于减少灾害损失至关重要。然而,当前的预警系统常常受限于技术、资金和人力资源,导致不能及时、准确地为居民提供预警信息。对居民来说,部分预警信息可能难以理解或缺乏实用性,导致其难以做出正确的响应。此外,预警信息的发布缺乏与社区和居民的互动和反馈,降低了预警的实际效果。

  应急管理体制的僵化。一些城市的应急管理体制往往过于重视程序和规则,缺乏对于实际情境的灵活适应。在面对瞬息万变、复杂多样的城市风险时,这种僵化的体制可能导致响应迟缓、不当或不足。此外,传统的应急管理体制常常缺乏跨部门、跨界的协同机制,导致资源、信息和知识的分散和重复。

  构建协同机制。随着全球化、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以及社会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城市应急管理的复杂性与日俱增。要确保城市能够有效地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就需要构建一个更为紧密、有机、多元的协同应急管理机制。

  协同主体。社区民众作为最基层的单位,对自身所在环境的认知、需求和风险感知拥有独到之处。他们可以为应急预案的制定、风险评估及后期的恢复重建提供宝贵的信息和资源。同时,社会组织、企业和非政府组织等社会力量,也可以提供资金、物资、专业知识和技能等资源,弥补政府在某些方面的不足。

  协同模式。政府部门可以为应急管理提供政策、资金和技术支持,而基层和社区则可以确保应急响应方案与实际情况相符,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此外,两个层面的结合可以促进信息的流通,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确保应急响应迅速、准确。

  协同内容。协同内容不仅要关注事件发生后的应对策略,还要重视风险评估、预防措施、教育培训和公众宣传等前期工作。同时,在事件发生后,也要关注恢复重建、心理疏导和经验总结等后期工作,确保城市在应急情况下的长期稳定和安全。

  协同绩效。应急管理的绩效评估不应只关注短期的事件响应效果,更应看重长期的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和居民满意度等指标。通过将应急管理纳入城市治理的全过程,可以确保各方持续、有机的协同合作,形成一个持续、高效、适应性强的应急管理体系。

  创新治理机制。在协同治理的框架下,城市应急管理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以适应日益复杂的城市环境和挑战。

  汇聚各方形成合力。注重跨部门合作,鼓励不同的政府部门、机构以及私营部门之间的合作,共同为应急管理提供资源、信息和技术支持。这里涉及两个问题。第一,构建数字化的信息共享和通信平台,实时更新和共享关键数据,增强应急响应的时效性和准确性;第二,与民营企业和非政府组织合作,利用其资金、技术和专业知识,提高应急管理的效率和效果。

  建立健全应急管理联动与协同机制。要构建快速响应机制,确保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各方可以迅速行动,有效减少损失。在平时,我们要注重应急方面的持续培训和演练,定期举办多方参与的应急管理培训和模拟演练,提高各方的协同能力和应急反应速度。

  建立健全多元主体持续学习机制。突发事件发生后,政府要进行反思和总结,持续完善应急管理策略和响应机制。可以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对应急管理的过程和结果进行深入分析,发现潜在的问题和改进点。

  提升社区应急管理专业化水平。政府可以定期组织社区居民进行应急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使他们在突发事件中能够自我保护与互助,防患于未然。我们可以帮助社区建立应急响应团队,鼓励社区组织专门的应急响应团队,让其与政府和其他机构进行紧密合作,提高响应效率。

  协同治理为城市应急管理提供了一个全新视角,有助于解决现有问题,实现更高效、更安全的城市治理。未来,我们需要继续深化研究,确保城市应急管理的持续进步。

  (作者单位:苏州科技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管理学院)

 

完善体育赛事安全应急管理

钱锋

  在体育赛事中,保障参赛者和观众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是一项至关重要的责任。无论是运动员、教练员还是现场观众,他们的安全在享受精彩赛事过程中都是绝对不能被忽视的。在任何赛事过程中,如果存在公共安全问题的疏漏,都会对人员安全和财产安全造成损失。更为严重的是,一旦发生重大事故,国家的声誉也会受到严重损害。因此,高风险体育赛事活动或大型体育赛事应急管理,被视为保障安全、促进体育事业健康发展,以及提升治理水平不可或缺的手段和必然要求。

  体育赛事的应急管理机制。体育赛事的应急管理机制指的是为了保障比赛期间参与者和观众的安全,应对突发事件而建立的组织结构和措施。该机制具有预防与减轻风险、应急响应与处置、安全意识与教育、事故调查与总结以及沟通与协作等功能,这些功能的实施可以最大限度地确保体育赛事期间的人员安全和健康,并提升赛事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体育赛事中的预防与减轻风险。预防与减轻风险是体育赛事应急管理机制的核心功能之一,它从源头上识别和处理潜在风险,确保参与者和观众在赛事中享有安全的环境。首先,风险评估是预防与减轻风险的起点,通过对场地设施、器材、规则和参与者的全面评估,可以确定潜在的安全隐患。其次,评估结果为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制定严格的安全标准和操作规范是必要的,这些标准和规范涵盖了参与者的行为规范、器材使用指南、比赛规则等。最后,教育和培训是提升预防与减轻风险能力的关键,赛事组织者需要提供安全意识教育和培训,加强观众和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应对能力,其中包括应急情况下的自救和互助技巧、急救知识和安全操作规程的了解等。

  体育赛事中的应急响应与处置。体育赛事中的应急响应与处置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以确保参赛者和观众的安全为首要任务。为应对潜在的突发事件和紧急情况,赛事组织者需要制定完备的应急计划,明确各方的责任分工和行动流程。在应急计划的基础上,组织者应设立应急指挥中心,作为危机管理和指挥的核心机构,负责实时监测、协调沟通并及时采取行动。同时,紧急疏散作为应急响应中的重要环节之一,要求赛事场馆设置明显的疏散指示牌和通道,并组织参与者和观众事先知晓疏散计划,并按照指示有序撤离现场。此外,赛事组织者还应确保急救和医疗援助设施的充足配置,并注重培养具备相应技能的急救人员以及与医疗机构建立密切合作。最后,在赛事结束后,应进行详细的事后评估和总结,以提升应急响应能力。通过对这些措施的有序实施和不断改进,赛事组织者在体育赛事中可以更好地应对突发情况,确保参与者和观众的安全得到最大程度的保障。

  体育赛事中的安全意识与教育。赛事组织者在培养安全意识方面,需要与参赛者和观众进行清晰准确的信息沟通,这种沟通应当贯穿赛事前、中、后各个阶段,并提供详尽的安全手册、指示牌和信息通报,以明确传达赛事期间的紧急情况和应急响应措施。这样能够确保参与者在紧急情况下迅速做出正确反应。

  为了提高安全意识,赛事组织者还应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安全培训,此举有助于提升应急管理人员和保安人员的专业水平,增强他们在应急情况下的应对能力。这样的培训应重点关注紧急情况处理、危险物品辨识和疏散等知识,以使每位工作人员都具备标准化的应急反应技能。同时,赛事组织者需要与执法部门、医疗机构等相关机构建立紧密合作并进行有效沟通与协作,以实现信息共享和资源互助的目标,从而提高整体的应急管理效果。

  体育赛事中的沟通与协作。在体育赛事应急管理中,沟通与协作是保障参赛者和观众安全的重要环节,有效的沟通与协作可以确保信息在各个部门之间迅速传递和共享,帮助不同部门相互协调来有效应对突发情况。例如在体育赛事中,安保、医疗、通信等部门需要密切合作,安保团队需要及时了解医疗团队是否需要额外的支援,医疗团队则需要通知安保团队有关观众疏散计划或紧急医疗需求。因此,通过及时的沟通,可以减少信息滞后和误解,提高应对速度和准确性。

  体育赛事应急管理的策略。加强体育赛事的风险评估与预测。在举办体育赛事之前,可以引入第三方保险或专业机构,以便进行全面而精准的风险评估和预测工作,通过分析历史数据、考虑场馆环境以及预测天气等,能够全面识别潜在的风险,并制定相应的应急计划和措施。

  体育赛事的应急响应计划。制定详细的应急响应计划是确保体育赛事公共安全的关键,该计划应包括各种突发事件的处理流程、紧急救援措施、人员撤离方案等。应该定期演练和培训相关人员,以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有效地进行响应和处置。

  多部门合作与协调。体育赛事的公共安全应急管理需要各相关部门之间密切合作和协调,包括警察、消防、医疗、交通等部门。可以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定期举行联合演练和协作,以提高各个部门的应对能力,在需要时能够快速配合行动。

  通过加强对公众的教育,可以提高人们对于应急安全的意识,增强参与者和观众的脱困能力。向人们传达应急处理知识、安全意识、求援方式等,使人们遇到突发事件时能够迅速做出正确反应。同时,加强安全信息的发布,提供实时的安全提示和警示。

  (作者单位:苏州科技大学体育部)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赛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