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时代呼唤外语教师角色转型

2024-01-1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促进人工智能“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推动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健康发展”。《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教师主动适应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积极有效开展教育教学”。教育部等五部门发布《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要求 “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教学服务平台建设和应用,推动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方式变革”。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外语教育面临着重大发展机遇和挑战。一方面,人工智能拓展了外语学习空间,改变了外语学习范式,促进了外语教育的多元化、智慧化、精准化和公平化;另一方面,人工智能颠覆着传统的外语教育模式,冲击着传统的外语教师职业,使外语教师面临前所未有的角色危机。

  人工智能时代外语教育的发展机遇

  信息技术的迭代发展推动着教育的改革创新,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外语教育领域。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不仅改变了外语教与学的方式,也推动着外语教育模式的转型升级。

  1. 外语教育多元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们获取和使用外语教育资源的方式越来越多样化、便捷化。外语工具类平台如百词斩、有道词典等利用移动端或PC端,提供背单词、查单词、语言翻译等功能。外语课程类平台如VIPKID、51Talk等主要以实时互动的方式,提供全面系统的线上语言学习。智能语言学习产品如智能语音评测可以对外语发音进行评估、诊断和纠正,智能评阅引擎可以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作文进行智能评阅,有效提高语言学习效率。

  在智能环境下,外语教育更加开放,泛在学习(Ubiquitous Learning)成为常态。泛在学习是指任何人(Anyone)都可以不受时空、形式和途径的限制进行学习,即在任何时间(Anytime)、任何地点(Anywhere),用任何设备(Any Device)、以任何方式(Anyway)来学习,享受无处不在的学习服务。外语学习超越了物理空间的限制,不仅可以在传统课堂上进行,也可以在网络课堂上进行。外语知识不仅来源于外语教师和课本,也来源于无处不在的人工智能设备。多元的外语教育服务供给,丰富了外语学习方式,创造了“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外语学习环境。

  2. 外语教育智慧化。人工智能技术与教育教学的结合正在悄然发生,构建智慧课堂、实施智慧教育是大势所趋。智慧教育,是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新生态。它是依托人工智能技术,构建智慧教育生态体系(智慧教学、智慧管理、智慧评价、智慧科研和智慧服务),促进教育利益相关者(学生、教师、家长、管理者、社会公众等)的智慧养成与可持续发展。智慧教育的理念给外语教育带来新气象,推动外语教育智慧化发展。

  随着国家教育信息化战略的推进,各类外语学习app、智能教学平台、教育机器人、AR/VR设备等应运而生,打破了传统教学壁垒,推动外语课堂重构,促进信息技术与外语教育的深度融合。2017年9月,外研在线Unipus发布全新的“U校园智慧教学云平台(简称U校园)”,为高等院校外语教学提供教、学、评、测、研一站式混合教学解决方案,以打造更加智能化、感知化的外语教育信息化系统。2018年3月,中国高校外语慕课平台(UMOOCs)正式发布,为广大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资源共享、互动交流的泛在化外语学习空间。这些智能技术的运用,构筑了智慧学习环境,实现物理教育环境、虚拟网络教育环境和社会教育环境的有机整合。同时,利用大数据和学习分析技术,实时记录外语学习过程、智能分析外语学习数据、定制推送外语学习资源、及时评测外语学习效果,实现外语教育的智能决策和多元评价。由此可见,泛在化的智慧学习、立体化的智慧教学、多元化的智慧评价、可视化的智慧管理等已成为外语教育的新方向、新追求。

  3. 外语教育精准化。长期以来,外语教学以班级授课制为主,面向所有的教学对象,提供相同的教学内容,即使用相同的教学方法,布置相同的教学任务来传授外语知识和技能。这种模式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外语教育的规模化,却忽视了外语人才培养的个性化。相反,基于大数据的人工智能技术可以赋予教师“显微镜”式的观察能力(看得更细)和“望远镜”式的预测能力(看得更远),从而辅助教师更精准地“教”、指导学生进行更精益的“学”。

  在智能教育技术的支持下,外语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兴趣、学习需求定制学习资源,如口语、听力、词汇、语法、阅读、写作等单项技能训练,也可以利用生成的个人学习数据进行自我反思,及时调整学习计划和方式,开展个性化的学习。同时,智能技术还可以精准地识别外语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学习偏好、认知水平等特征,有针对性地推送个性化的外语学习资源,实现外语教育资源从“供给导向”转变为“需求导向”。对外语教师而言,原先基于经验的教学决策是静态的,往往具有滞后性。大数据技术可以对外语教学数据进行实时监测、深度挖掘和智能分析,精准掌握班级群体以及学生个体的外语学习情况,促使外语教师不断调整教学策略、优化教学模式,对外语学习过程进行智能干预,从而实施科学决策、精准教学。人工智能技术为外语教育者提供科学化的教育决策,为外语学习者提供定制式的教育服务,改变了粗放式的教育模式,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

  4. 外语教育公平化。教育资源失衡是影响教育公平的重大因素,是制约教育发展的主要“瓶颈”。以往优质的外语教育资源往往集中在东部地区、城市地区和重点学校等,区域、城乡、校际之间的外语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必然造成外语教育不公平。教育信息化是实现外语教育资源均衡化的关键破局点。教育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指出,教育信息化具有突破时空限制、快速复制传播、呈现手段丰富的独特优势,是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手段。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可以突破时空限制,打破区域壁垒,促进优质外语教育资源合理流动,增强外语教育的开放性和共享性。

  人工智能带来的变革,让外语教育更加公平。人们借助智能化终端设备,可以随时随地获取优质外语教育资源,甚至对接国际高端教育资源。通过在线外语教育平台,可以共享优质外语课程,建立外语学习共同体。比如,2017年中国高校外语慕课联盟(China MOOCs for Foreign Studies)的成立,就是为了整合全国外语教育优势资源,共建优质外语慕课,破解各高校语种与学科发展不均衡的难题。外语教育资源的开放和共享,有利于优化外语教育资源配置,促进外语教育公平,提升外语教育质量。

  人工智能时代外语教师的角色定位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自古以来,教师就承担着传播道理、传授学业、答疑解惑的重任。人工智能时代,教育被赋予了新的使命,具备新的特征和功能,也呼唤着教师角色的转变与重塑。面对人工智能的挑战,外语教师应当积极转变观念、重新定位、化危为机。

  1. 成为智能技术的学习者,推动人工智能和外语教学协同发展。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极大地改变了外语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作为外语教育工作者,外语教师要以积极、开放的心态适应人工智能的发展,打破“一支粉笔走天下”的传统教学模式,重视人工智能技术的学习和使用,将人工智能的挑战作为转型发展的契机。外语教师要善于将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融合、将纸质教材与数字资源融合、将教师评价和机器评价融合,让语言智能技术助力外语教学研究,将自己从机械性、重复性的事务中解放出来,有更多时间和精力从事智慧性、创造性劳动,比如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解力、创造力、想象力和研究性学习能力。

  因此,外语教师首先要成为智能技术的学习者,学习好、应用好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提高人机共处、人机互助能力,推动人工智能和外语教学协同发展。

  2. 成为语言学习的合作者,促进集体教学和个性辅导相得益彰。传统的外语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是知识的拥有者,师生之间为简单的“授受”关系。人工智能时代下的外语教学,教师更多的是进行学习的设计、督促、激励与陪伴,更加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对话型的师生关系。外语教师从语言学习的“传授者”转变为“合作者”,外语教学从“单向灌输”转变为“参与互动”。

  在智慧教育中,由于学生可以借助智能载体或设备进行知识学习,教师就没有必要像过去那样大规模地开展系统性教学,而要从系统性地教学为主转变为随机性地点拨为主。教师和学生作为语言学习的双主体,在课堂内外、线上线下等环境下进行师生、生生、生机互动,在多维互动中完成外语知识的建构。人工智能的使用,能够让外语知识和技能以精确的方式呈现,也能精准地掌握学生外语学习数据,实现对学生语言学习的个性化指导。

  因此,外语教师要从关注“教”转向关注“学”,不能拘泥于既定的课程内容、教学程式和评价体系,而是要对学生个体的语言学习数据进行动态全面系统的分析,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语言学习策略,建立科学的语言学习评价体系,成为学生语言学习过程的促进者和推动者。

  3. 成为核心价值的引领者,实现知识传授和人文教育有机融合。人工智能时代,教师传播知识的教学角色也许会被淡化,而塑造灵魂的育人角色却会被强化。外语教师不单纯是传统意义上的语言知识的灌输者和语言技能的训练者,而是要从专注于“教书”回归“育人”的教育本质,成为学生心灵成长的启迪者和核心价值的引领者。

  教育是富有人性的活动,是指向人的灵魂的。教师与学生之间应该是“我与你”的关系,重在对话与共情。所谓“共情(empathy)”,又译作“同理心”,是指在与他人交流时,能深入对方的内心世界,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能力。这是教师的角色优势,机器作为人类创造的产物,不可能具备真正的人性,也不可能真正拥有人类的感情。人工智能时代,教师更要加强对“人”本身的关注,落实“全人教育”的理念。外语学科是人文学科,外语教师要给予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将语言教学的知识性、专业性和思想性融为一体,使外语教育更有温度。教师要关注师生情感交流,关注学生生命成长,以角色换位来“移情”和理解学生,并给予指导和帮助,从而实现师生理解的“视界融合”。

  与此同时,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挑战着我们的信仰、价值观、社会规范、伦理道德等,中西方文化的交流碰撞也考验着学生的政治立场和价值取向。作为身处中西文化、意识碰撞焦点上的外语教师,更应当站稳政治立场,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不忘立德树人、铸魂育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蒋洪新教授认为,要强化外语教学作为文化教学和跨文化教学的学科意识,实现人工智能和人文教育有效结合,培养集“专业知识+外语技能+文化素养”为一体的复合型人才。在这一背景下,外语教师既要培养学生掌握扎实的外语听、说、读、写、译等应用技能,又要重视语言的社会性和文化性,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西方文化与价值观。同时,要有意识地将中国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外语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中,在潜移默化中增进学生的文化认同,培养其人文底蕴、家国情怀、责任担当等核心素养。

  【本文系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外语教育中的文化安全问题研究”(编号:2020SJA0294)、南京医科大学思想政治工作专项项目“高校外语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及实践路径” (编号:2019ZC014) 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南京医科大学外国语学院)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谢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