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推进新时代高等教育

2023-12-2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新时代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根本目标,必须从意识形态高度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角度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以高质量思政工作培养高素质时代新人。同时,推进教育强国建设,必须明确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定位,以开放的眼光继续实施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

 

  创新推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牛玉韬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对历史虚无主义等在内的错误思潮进行深入彻底的批判和遏制。当今时代,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使得社会思潮具有多样性发展和持续变化的态势。立足于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网络思政工作必须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抓手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坚强阵地。然而,网络思政虽然能为思政工作带来丰富的网络资源和灵活的工作开展途径,但也客观存在信息准确性辨识难、监管工作开展难等问题。

  在充分把握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要特点的基础上,要持续探索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特别是网络思政工作的新路径。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这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做好数字化、信息化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把握网络时代思政工作的突出特点,直面网络科技发展给高校思政工作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从而找到更加行之有效的举措,做好新时代网络思政工作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第一,从师生双向发力、双向育才的角度,持续深化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党中央提出的“三全育人”原则,即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明确了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应逐步建立起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体制机制。这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育人应包含学生和教师两个层面。因此,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建设一支政治过硬、思想坚定、人格高尚、情怀深远、素质全面的教师队伍是首要前提。提升思政人才教师队伍建设,可以从提升教师队伍能力的体制机制创新方面着手,优化思政课教师队伍培养顶层设计,利用教育数字化、人工智能、信息网络技术等,加强教师培养平台建设、落实“智慧思政”工作理念,从而在拓宽人才培养与育人范围等方面,开拓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阵地。

  第二,创新意识形态工作方法,强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理念信念。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确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社会思想多样化发展,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一定冲击。创新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可抵御多元社会思潮带来的不良影响,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效能。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使各级党组织始终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发挥党组织坚强堡垒作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自信,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意识形态思想阵地建设。

  第三,将文化自信融入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华民族文化自信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增强文化软实力和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的必然要求。充分利用好各类思政工作平台和教育途径,有机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和近年来趋于成熟的红色文化资源,以及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社会主义先进典型案例,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注重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建设,强化红色文化阵地建设,不断强化师生对中华文化自信自强的精神力量,从而在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同时,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和红色基因,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把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时代要义。

  第四,通过激发网络思政工作新动能,创新新时代高校思政工作实施路径。网络思政育人对于突破传统思政工作模式、创新新时代思政工作载体等有所助益。在此过程中,应不断完善思政教育体系和课程体系,探索网络育人教学新模式;不断强化校园文化建设内涵,有机结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当代网络文化;打造网络思政工作红色品牌,运用品牌效应构建网络思政工作良性循环机制,完善网络育人管理机制。

  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新时代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是落实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任务的关键环节。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与人有关的工作,涉及的内容较多,受众覆盖面较广,面对的问题也较为复杂。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高等院校应自觉肩负起重要使命,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具体来说,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必须坚持以抓好“三全育人”原则为工作实施切入点,将心怀“国之大者”与党的二十大精神有机融入高校日常思政工作体系,坚持锻造人才底色,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坚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知识传授和素质培养融为一体,创新网络思政工作,更好地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目标。

  (作者系江苏开放大学党委副书记)

 

  以高质量思政工作推进人才培养

  许文

  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高校要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勇担“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的职责与使命,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引导青年学生自觉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事业中,自觉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

  坚定党建引领,强化顶层设计。高校作为立德树人的主阵地,肩负着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时代新人的历史重任。因此,高校要始终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不断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职能部门与教学单位多领域主动发力的机制,形成分工合作、协调运行的育人新格局。发挥党建引领优势,深化高校“一融双高”建设,将高校党的建设与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深度融合,以高质量党建引领推动高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实现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切实加强学生政治意识、道德观念、文化素养等方面的塑造,提升学生的党性修养,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高校要健全创新“时代新人铸魂工程”系统落实机制,服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现实,确保党的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后继有人。

  与主题教育密切结合,引导高校师生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坚持以学铸魂,以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全面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精髓要义、实践要求,切实做到整体把握、融会贯通。通过举办理论学习读书班、观看教育片、辅导报告、集中学习、研讨交流、现场研学、个人自学等多种形式,不断增强用党的创新理论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切实提升政治能力、思想觉悟,开拓新的工作思路。坚持组织好“青年大讨论”,通过党支部“三会一课”、主题党团日活动和座谈、分享、培训等形式,努力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握准、领悟透、理解好,切实将主题教育理论学习成效转化为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成果。

  善用“大思政课”,提升思政育人成效。只有将思政课的宏大理论融入现实发展中,把时代故事嵌入课堂教学中,才能让理论知识活起来,让实践探索动起来,让价值引领担起来,让协同育人连起来。“大思政课”建设要紧抓课程中的思政内核,找准课程标准与课程思政结合的发力点,将课程思政的新理念和新标准渗透在课程建设标准上,科学编制课程思政建设标准,形成稳定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结合科学专业特点,深挖学科专业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将之融入课程教学中,构建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完美结合,把理论与实践、教师与教材、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高度融合,寓价值引领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当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产生影响。

  深化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思政课改革创新、提质增效的重要渠道。高校要把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纳入学校重要议事日程,与区域内大中小学组建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联盟,并制定出台相关文件。定期组织联盟内的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开展交流研讨,举办教学研讨会、教学展示等活动,遴选各学段优秀思政骨干组建研究团队,促进学习交流常态化,探索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大格局,形成协同育人的合力效应。

  教师队伍建设关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实现,与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命运息息相关,决定着时代新人的培养质量。因此,建设一支思想过硬、守正创新、业务能力强、团结合作、忠诚于党的思政教学队伍尤为重要。高校要注重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的培养,以提升师资队伍培训的主题、内容、方法与手段等为关键,分行业、领域组织实施思政课骨干教师培训。进一步以造就优秀思政课教学带头人为重点,以创新思政课改革成效为标准,通过组织、培育和建设优秀教学创新群体,整合资源,凝练方向,构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人才新高地。

  强化实践育人,健全育人长效机制。深化各类实践活动内涵,紧扣“小我融入大我”实践主题,强化效果导向,对社会实践进行科学、系统性设计。教学过程中,明确责任分工,构建全员参与运行机制,开展广泛思想交流,有效促进教学相长,切实提高师生本领,服务人民群众。推进调查研究,积极引导大学生进农村、社区、企业、科研院所、军营等,通过国情考察、社会观察、调查研究、学习体验等形式,引导大学生参与实习实训、岗位体验、参观调查、志愿服务,在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进步中汲取营养、增强历史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积极探索和建立学生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勤工助学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的管理体制,根据服务地区的实际情况,开展“四史”教育、乡村振兴、教育帮扶等活动,积极打造特色社会实践品牌项目。

  建立完善的实践成果监督反馈机制、绩效管理机制。在实践活动中加强动态监督、及时反馈,实现全程跟踪、效果监督、问题反馈等相贯通,不断加强实践过程管理。实践后,要对实践成果进行严格管理,将学生参与实践的态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服务基层联系群众的表现等纳入考核评价标准,作为学时学分和成绩的评定依据;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情况,作为评奖评优、升本推研、推优入党等工作的重要依据,并将教师参与指导社会实践纳入到教师考核评价中。

  (作者系南京科技职业学院党政办公室助理研究员)

 

  探索高等教育国际化办学新策略

  孙雁冰

  教育强国建设视野下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既面临更多机遇,也面临不少挑战。当前,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传统办学布局逐渐被打破,为国际化办学实施路径带来了新变化,提出了新要求。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们要从终身学习理念视角出发,开展新时代高等教育国际化办学策略研究;从理论与实践双重视角,重新审视新时代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走向与实施内涵。

  高等教育国际化面临新的社会语境。《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加强与大国、周边国家、发展中国家、多边组织的务实合作,充分发挥教育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形成重点推进、合作共赢的教育对外开放局面。可以说,共建“一带一路”,为高等教育国际化带来更多新机遇。高等教育是承载国家和民众交流对话的平台,需要在推动国家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等方面发挥出关键作用。

  高质量发展对高等教育国际化提出新要求。《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将“开创教育对外开放新格局”作为面向教育现代化的十大战略任务之一,江苏省第十四次党代会也提出了高标准建设教育强省的目标。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看,进入创新引领加速、质量全面提升阶段的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我们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教育、科技、人才的论述,培养出一批“能够应对国际挑战、促进国际合作、参与全球治理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在这一进程中,高等教育国际化需要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终身教育理念与高等教育国际化形成良性互动关系。终身教育理念中的非正规教育及非正式教育理念,在推动全民终身学习社会构建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从教育心理学角度看,高等教育的主体均为成年人,他们在非正式环境下学习主动性更强一些,压力更小一些,学习时间的局限性更弱一些。同时,由于不必有约定俗成的评价机制,学习的自主性可更多依托实际需求。从达成学习目标的角度看,非正规教育及非正式教育的侧重点不强调特定学习目的的达成,因而学习者的目的可以多样化、多元化,学习兴趣也必然随之提升。

  将终身教育理念融入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和对外文化传播进程中。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共建“一带一路”的各项工作要求,可充分利用终身教育理念中的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及非正式教育等方式,多角度多途径不断丰富对外文化传播形式。充分挖掘对外教育交流中非正规教育及非正式教育的模式,创新对外文化传播形式,提升、拓展文化传播效度与广度。

  深入探索高等教育国际化办学新策略。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具有宏观视野,秉持系统观念,系统分析研判当下高等院校国际化办学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探索新时代高等教育国际化办学新路径。

  坚持以教育对外开放服务国家外交。充分激发教育在国际交往中的传播载体和交流媒介作用,主动对接国家外交战略大局,探索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的有效途径,不断拓展、深化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教育合作。

  有序推动高等院校多领域教育对外开放与合作。根据新时代国际化办学新语境和各高校国际化办学实际,不断探索拓宽自身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思路。基于“跳出国际化谈国际化”,有序推动高校多领域教育对外开放与合作,如推动中外合作课程与专业建设、开展学分项目,拓展教学模式、开展国际合作科研项目、创新学生国际交流模式、加强专业领域外籍教师队伍建设、优化双边师资培训及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传播与推广等,做好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

  打造国际合作与交流教育体系。进一步健全双边、多边教育合作机制,夯实教育合作基础,提升教育合作质量。提升高校国际化办学整体素养,包括做好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稳步推进留学生教育、主动对接“走出去”企业人才培养需求,以项目化推进境外办学,着力做好产教研深度融合。

  推进依托信息技术支撑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平台建设。随着信息科技的不断创新发展和社会对信息的需求的增加,教育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传统国际教育理念及方式已发生一定变革,大规模线上学习方式的应用不断推动“互联网+”的深化与发展,在线教育和远程教育不断探索创新。因此,高等教育国际化可充分激发远程教育信息技术的系统性功能,如依托平台,引进境外优质教育资源,在多领域与世界一流大学和学术机构开展实质性合作;积极与跨境企业开展国际产能合作,在全球范围内开发、利用、优化配置人才资源,培养出更大一批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总之,推动教育强国建设视野下的高等教育国际化,需构建形成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和自下而上的院系驱动并行的协调机制。在高校自身建设发展层面,目标明确、定位清晰,是保障高等院校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教育开放与国际化发展层面,要立足各高校自有的办学理念与宗旨,把握好自身的优势与特色,进一步凝练出可推广的国际化办学特色与经验,对新时代高等院校国际化办学作出创新探索。

  (本文系江苏高校“青蓝工程”、江苏省社科联应用精品工程“新时代高等教育国际化办学策略研究”(22SYC-246)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江苏开放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

 

  顺应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国际趋势

  张知慧 相婷婷

  随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新技术在教育中的广泛应用,教育数字化已成为世界教育领域的新热点。世界各国纷纷制定数字教育发展战略,使教育数字化成为国家数字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必须遵循教育发展规律,顺应世界教育数字化的转型趋势。

  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包括文化转型、人力转型、技术转型三个主要方面。其中,文化转型是转型过程中的关键和核心。文化转型是指一个有意识的、根本的、深刻的转变过程,包括基本思想、价值观、结构过程、文化氛围等,是整个教育生态系统的重组。它对高校文化转型的影响不但体现在战略创新上,而且要求在体制调整和数据分析等方面也做出相应改变。

  人力转型的主要内涵是指人力是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主体。人力转型主要是新技能学习和人力资源管理调整。数字化转型对高校教工转型的影响体现在岗位和能力的转型、员工管理以及多样性、公平性和包容性上。人力的变化将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和角色,并调整人力资源,高校领导者必须学会重组这些因素。这需要管理层之间的协调和战略配合。个体、组织和行业必须适应数字化转型需要,提高教师的数字化技能。这需要更新教师专业标准,推动教师组织和管理系统的变革,以满足智能技术的需求,并扩大高校的业务功能。

  技术转型发生的起因是数字教育必须依托于技术,这是它不同于传统教育的重要特征,决定了技术创新是数字教育发展的动力。信息技术管理者必须创造一个灵活的数字学习环境,重组数字系统的合作机制,以创造一个复杂和不断变化的技术生态系统。这将使学校、学术和教育主管部门能够快速有效地实现数字化转型的战略目标。

  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国际趋势。世界不同国家的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涉及顶层设计和战略领导、新基建建设、资源开发和衍生、教育技能提高、体系和系统建设等方面。

  顶层设计和战略领导。教育数字化是建设数字社会的重要手段,是未来提升人才竞争力和国家实力的重要战略。各个国家均制定了将教育数字化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的相关政策和方案。例如,欧盟颁布的“数字教育行动计划”,法国启动“数字校园”方案,美国白宫科技政策办公室多次发布“国家教育技术计划”,日本制定数字化的“U-Japan”等。

  新基建建设。新基建建设是数字基础设施高质量的可持续建设,是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先决条件。目前,世界主要国家正在不断建设高速网络,扩大网络覆盖范围和连通性,并研究新技术在教育中的有效应用。英国政府计划在全国部署众多更稳定、速度更快、成本更低的高速光纤网络,美国将数字化设施延伸至偏远地区和弱势群体,日本继续更新和扶持高速网络建设。需要注意的是,基础设施发展必须侧重于提供适当的数字服务,而适当设备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受教育者的年龄、个人学习需求以及课堂内外学习活动的类型。

  资源开发和衍生。数字化资源指的是可数字化的教材、图书馆、文化室、资源共享平台等资源。高校教育机构,包括一些社会团体和非营利组织,在数字教育资源开发和资源衍生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强调,数字化资源在教育环境中的应用首先体现在教学过程、课程评估、学校管理等环节中,同时必须以包容和公平原则为基础,特别强调利用人工智能消除知识获取、研究和其他方面的不平等。

  教育技能提高。教育技能是教育数字化的重要保障,它是影响数字化质量和转型过程的关键要素。提高教育技能的主要人群是教师、学生、管理人员,其中教师是最重要的对象。欧盟制定的指南强调,要提高教师的数字技能,不断迭代更新数字技能方案,建立欧洲数字技能证书,并改善教育和学习中的数字技能提供方式和渠道。美国最新的数字扫盲计划旨在提高教师在互联网上搜索、评估和共享高质量信息的能力,并吸引和激励学生和年轻专业人士参与解决数字扫盲问题。澳大利亚通过为企业提供数字资源来促进工人的数字技能发展,以促进终身学习和建设数字化社会。

  体系和系统建设。构建数字教育管理体系,首先要推动教育数字化。在体系建设方面,许多国家建立了四方合作机制,主要是通过政府、高校、学术和市场之间的治理、研究和市场开发进行资源的建设和共享。德国开展的“数字世界”计划重点关注五个行动领域:数字教育、数字基础设施、法律框架、教育机构发展和数字化与国际化的融合。澳大利亚在新南威尔士州设立了教育统计和评价中心,提供数据、信息和评价分析,以提高效率、效力和问责制。因此,通过建立跨越国界的数字教育管理体系,可以加强对数字建设的领导,改善全球优质教育的获取机会,并促进数字化学习的转型。

  数字化社会的迅速发展,促使教育数字化转型成为全球重要的教育战略。我国高等教育要进一步建设完善数字教育管理体系,深耕优质数字教育资源,顺应数字化转型大趋势,进一步加强教育数字化转型领域的国际合作。

  (本文系江苏省社科基金课题“数字化时代下红色文化资源的创新转化路径研究”(23JYD003)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江苏高校社科普级基地“红色文化研究传播中心”负责人、江苏开放大学资源建设中心副主任;江苏开放大学资源建设中心研究实习员)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杜琨(报纸) 张赛(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