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新阶段与文明新形态学术研讨会暨《全球化研究2023》新书发布会在珠海举行

2023-12-1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李想)12月10日至12月11日,由北京师范大学全球化与文化发展战略研究院举办的全球化新阶段与文明新形态学术研讨会暨《全球化研究2023》新书发布会在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举行。专家学者就全球化的发展进程、全球化面临的挑战、全球化的未来走向和中国的全球化进程进行了深入交流。

  全球化学术研究在调整与深化

  北京师范大学人文和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李家永代表高等研究院对与会专家学者的到来表示欢迎。李家永表示,与经济的发展不同,学术文化的发展没有快车道,惟有持续不断地获取专业意见的支持,学术文化才有可能取得长足的进步与发展。

  北京师范大学全球化与文化发展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薛晓源在致辞中将“后疫情时代”全球化的发展态势概括为三个方面:其一,数字全球化是全球化发展的最新阶段,呈现巨大的问题和挑战。其二,全球化出现了新部落主义转向,全球化面临半球化的风险。其三,习近平主席先后提出了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和全球文明倡议,为全球化注入了新的动能,为全球化的发展带来新的曙光。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际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吴志成在致辞中表示,当今全球化遭遇到巨大的反复,陷入了慢进、暂停甚至逆反的困境,全球化研究也在进行重要调整和深化,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全球化到底怎么了?它将走向何方?世界怎么办?中国该何为?国内外很多学者都在努力探索和应答。这种学术使命和责任呼唤更多的中国学者紧跟时代的步伐和脉动,坚持深化研究、创新研究,打造更多的全球化研究平台,推出更多自主性、集成性研究成果,共同推进全球化研究的创新发展。

  中央编译出版社社长郗卫东在致辞中表示,面对全球化的不确定性,中国倡导共商共建共享,践行多边主义,新发布的《全球化研究(2023)》在此背景下的出版,正当其时,具有重要的意义。郗卫东还表示,与去年发布的《全球化研究(2022)》相比,今年发布的《全球化研究(2023)》,版式设计更为精美、栏目安排更为丰富,多方汇聚全球化研究最新研究成果。

  在赠书仪式上,郗卫东和薛晓源向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图书馆万里鹏馆长赠送研究院新著图书:《全球化研究(2023)》《大科学家》《大经济学家》,并合影留念。

  全球化应当长久延续

  在主旨发言环节,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文科资深教授,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王宁表示,中国式现代化有两方面的理论资源,一方面是从西方译介过来的现代性理论,另一方面则是中国的本土资源。因此中国式现代化不同于西方的现代化,它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同时也可以为其他国家所效法。

  中国社会科学院香港中国学术研究院研究员吕祥表示,全球化是文化“交融”与“交锋”并存的客观历史进程,面对当前国家、人民、企业想要“走出去”的迫切愿望,地缘政治人才的支持不可或缺。

  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荣誉学院执行院长杨富斌从过程哲学视域看,全球化在过去四五百年间的发展历程,实际上就是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历史过程,其制度基础则是资本主义私有制不断确立、完善和巩固的过程。这种全球化乃是片面的和虚假的全球化,并必然会导致环境生态危机、信仰危机和人类文明的危机。当前全球化在西方发达国家出现所谓反全球化思潮,但不会改变全球化发展的大趋势。全球化未来究竟如何,取决于人类的选择。

  从韧性中理解全球化的意义

  四川大学经济学院文科讲席教授庞中英表示,追溯全球化的复合起源、发现全球化的复合形成是认识全球化的韧性的最佳路径之一。他认为,不管如何发现全球化史,不管怎么构造全球化史,全球化史也是全球化的韧性史,19世纪初以来的200年,世界的历次大危机、大破坏、大中断,却塑造了全球化和全球化的韧性。

  吉林大学行政学院教授刘雪莲表示,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全球化进程中的结构性矛盾越来越突出,使全球化面临转型,呈现出“有韧性的全球化”的特征。从主体来看,西方发达国家在不断调试着自身的政策来适应新形势的变化,做“有选择性”的再全球化,而新兴国家在维系原有规则体系的基础上,追求更有效、更公平、更持久的全球化。未来,在“再全球化”进程中,需要在观念上树立韧性思维,需要协调好结构性矛盾,需要构建韧性时代的新的价值取向,从而使人类能够在全球化所打造的整体性世界中长久地延续下去。

  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唐任伍表示,从2022年的“巴厘岛共识”到2023年的“旧金山愿景”,中美关系出现了回暖势头,但中国对中美关系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一是要充分认识到美国对中国的打压和遏制是其长期的国家战略,中国要积极应对美国的打压,二要认识到美国不仅是中国最大的市场之一,特别是中国创新的动力源泉;三要辩证认识到美国强弱兼具的本质,按照自身的发展战略,稳步推进中美之间的竞合关系,维护国家利益。

  在具体领域把全球化研究精细化

  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郭忠华以欧洲近代早期作为起点,全球化经历了全球化雏形、通信全球化、网络全球化和数字全球化等四个发展阶段,前三个阶段以时空伸延和一体化作为基本内容,数字全球化则主要表现为时空的透明化上,它表明全球化发展迈入新的阶段。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教授杨娜表示,公共产品跨国供给的实践历程及其演进规律、当下全球治理所面临的挑战均表明,既有跨国公共产品的供给与消费已无法适应全球治理的现实、难以满足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不仅供给主体的供给意愿存在波动,全球问题的新领域和新形态也凸显其应对滞后和效能不足。公共产品的全球供给或可由如下路径展开。一是多元主体“分散—聚合”供给。二是针对治理议题的“关联—细化”供给。三是在治理诉求上兼顾价值观与问题导向的供给路径。四是不同公共产品供给模式间的“接纳一创新”供给路径。

  北京师范大学全球化与文化发展战略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大卫·巴拓识(David Bartosh)讨论了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未来新技术对文化教育和文化旅游的影响,并对5G和6G网络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北京师范大学全球化与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沈湘平在总结发言表示,本次论坛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学科交叉,哲学、文学、经济学、法学、政治学、国际关系学等不同学科视角相互观照、启发、碰撞;二是高度务实,无论是全球化历史、趋势的宏观探讨,还是全球化具体领域、策略的研究,都直面问题,点出关键,给出解答思路。与会专家学者通过讨论达成的部分共识分为四个方面:一是全球化确实进入了新阶段,我们要认真思考新阶段的本质、特征;二是要有理想主义情怀,理性应对挑战,以期创造新的文明形态;三是要积极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四是中国要在不断超越自己的过程中为世界作出更大贡献。

  全球化研究需在中外之间融会贯通

  12月11日上午,论坛举办《全球化研究2023》新书研讨会。会议聘请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刘兴华、北京师范大学全球化与文化发展战略研究院特聘研究员贾克防和吉林大学欧洲研究所副所长王皓为本书的副主编。

  人民出版社马列部编审崔继新认为,本书立意高远,关照现实,栏目设置富有前瞻性,选文章质量很高。编辑校对严谨规范,装帧印制也体现了较高的水准。

  《江海学刊》杂志社主编赵涛表示,《全球化研究》要取法乎上,要加强中外学者的对话与交流,可以邀请国内一流专家学者,与海外知名学者,就人类全球化进程中所遭遇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展开富有深度的学术对话与交流,通过类似华山论剑的方式,在实打实的过招中,增强中国学术对国外学术的理解,也增强国外学人对中国学术的理解。

  《阿多诺选集》副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全球化与文化发展战略研究院彭蓓表示,音乐在全球化的历史进程和未来发展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通过音乐这种强大的媒介,人们可以超越政治分歧、经济差异、文化冲突,寻求共同的情感和价值观,帮助不同背景的文化建立一种全球性的理解机制。音乐在国际文化外交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助于形成一个更加和谐、更加包容的世界。

  专家学者就书籍未来的发展方向,如何推动中国的全球化研究,以及如何激励更多青年学者参与全球化研究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王晏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