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嵌入下社工站的区域化实践

2023-12-0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社会工作服务站作为我国特有的一种社会工作属地化服务创新,是我国社会工作本土化发展的一个阶段性重要成果。在嵌入性理论的视角下,社工站模式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社工站热潮兴起的原因很多。社工站模式的出现一方面与超越个体的文化传统有关,另一方面则与我国社会工作在当代的发展现实有重要联系。对社工站的分析思考需要与我国社会转型的背景和现实环境相结合。波兰尼在《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一书中提出了嵌入性理论,以此解释政治经济的宏观变迁与文化等广义上的非经济因素的密切关联。社会工作专业的基本假设就是“人在环境中”,强调将案主还原到其所身处的社会环境中进行分析。相应地,如果把社工站的设立视为一个社会事实,那么,同样也应该将社工站放回特定的社会环境中。
  就社工站的兴起而言,嵌入性首先表现在宏观社会转型对社工站的促进。我国社会转型的重要影响之一,是群众从“单位人”到“社会人”的生活方式转变,抽象的社会人进一步体现为“社区人”。国家和社会的管理服务重心逐渐下移,治理的社区化逐渐成为一种趋势,各个部门不约而同建立起扎根社区“最后一公里”的管理站点和服务阵地,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妇女之家”等。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强调了县域为本的社会治理,社工站在此背景下也可以视为民政部门进一步统筹基层服务力量,创新基层治理的重要探索。
  社工站的嵌入性同时也是互惠的双向嵌入,除了自身的产生受到宏观社会环境的重要影响外,社工站也对宏观社会环境产生重要影响。这种影响反过来作用于社工站日常服务的功能定位、目标规划以及方法设计。社工站和个案社会工作、小组社会工作、社区社会工作等工作过程共同构成社会工作服务方法连续统,不仅丰富和完善了社会工作服务方法,而且进一步将社会工作成效从点、线、面扩展到社区整体。以北京大学王思斌教授为代表的一批社工界同仁强调社会工作的“服务型治理”,社工站的兴起使得社会工作不再仅仅停留在个别化、经验化、片段化的服务,更提升为系统化和立体化的服务,使治理型服务转向服务型治理成为可能。  
  社工站建设可以视为社工嵌入性的实践样本。以金华市为例,2021年,金华市民政局邀请上海市静安区春晖社工师事务所对全市社工站试点工作进行专业督导和评估,逐步探索出了具有金华特色的社工站区域化发展模式。宏观层面,金华市在规划设计社工站时充分考虑到广东和湖南等先发地区的经验,同时,也考虑到了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国家战略,由此赋予了金华市社工站不一样的地方特质。
  从微观层面来看,正是因为本身嵌入浙江省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时代背景,社工站在具体服务内容的设计上注重服务示范区大局。社工站的服务内容具体划分为调研类、基础类、增能类、治理类等四大类,从内在逻辑上呈现出相互支撑、循序渐进的有机关系,由此带动了社工站的服务呈现出积极的涟漪效应:从个人服务到群体服务再到区域化治理,从兜底性服务到预防性服务再到发展性服务,从社会慈善资源到社工专业机构再到乡镇政府力量。社工站服务的涟漪效应反过来丰富、完善和拓展了社工站的功能定位,帮助社工站完成了从一站式资源整合到一体化区域治理的功能叠加和形象革新。随着全国范围内社工站实践的全面推开和深入探索,社工站在社会工作专业化的本土建设方面将提供更多的理论启示,在服务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过程中贡献出更多实践创新。
  (作者系上海市静安区春晖社工师事务所理事长)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余朋翰(报纸)王晏清(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