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王仲荦先生诞辰11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山东大学召开

2023-10-2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张清俐 张杰)10月14-15日,由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联合主办的“纪念王仲荦先生诞辰11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济南召开。山东大学校领导曹现强,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会长楼劲,中国唐史学会会长拜根兴,中国宋史研究会会长李华瑞,日本德岛县日中友好协会会长、日本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原会长葭森健介,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党委书记、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副会长刘安志,中华书局总编辑尹涛等参加会议。

与会学者合影(主办方供图)

  一生潜心史学教学和研究

出席会议开幕式的专家(主办方供图)

  曹现强在致辞中指出,作为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王仲荦先生一生潜心于史学的教学和研究,“精勤盖代,无愧宗师”,为山东大学历史学科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山东大学将赓续传统,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以中国史的深化研究,有力阐释中华文明特质和形态,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贡献更多中国史学、中华文明的智慧和力量。

  楼劲总结了王仲荦先生在学术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作出的卓越贡献,呼吁继承老一辈历史学家的传统,将中古史研究推向更高水平。

  拜根兴介绍了王仲荦先生对中国唐史学会创建和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

  李华瑞追忆了自己阅读王仲荦先生书序以及王仲荦先生的有关感人事迹。

  葭森健介讲述了王仲荦先生1984年6月2日在日本京都大学演讲的经过,希望中日学者保持交流,为历史学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刘安志重温了王仲荦先生与武汉大学唐长孺先生的深厚友谊,以及“南王北唐”的学术佳话。

  尹涛通过王仲荦先生夫人郑宜秀教授致中华书局的一封信,回顾了王仲荦先生与中华书局的深厚交往。

  王仲荦先生弟子代表、中国传媒大学教授齐勇峰回忆了王仲荦先生对学生的教诲,表达了对恩师的深切缅怀之情。会议开幕式由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方辉主持。

《王仲荦著作集》(精装本)新书发布(主办方供图)

  开幕式上,山东大学人文社科研究院院长郑敬斌、历史文化学院党委书记刘军,中华书局学术著作出版中心主任罗华彤,王仲荦先生弟子、山东鲁信置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傅克辉为《王仲荦著作集》(精装本)新书发布揭幕。《王仲荦著作集》收录了9部著作,内容涉及中国古代制度、地理、经济、文化、民族、中外交流等方面,比较完整地反映了王仲荦先生的学术成果。

 

《王仲荦著作集》(精装本)书影(主办方供图)

  在会议主题报告环节,6位专家作了发言。中华书局原执行董事徐俊教授讲述了王仲荦先生赴北京参加“南朝五史”点校的前后经过;故宫博物院王素研究员介绍了王仲荦先生《魏晋南北朝隋初唐史》上册蕴含的“魏晋封建论”内涵;华东师范大学章义和教授介绍了王仲荦先生《金泥玉屑丛考》在汉代物价史研究方面的贡献;中山大学教授景蜀慧教授介绍了8种宋刊本《陈书》在修订《陈书》时的校勘价值;山东大学刘玉峰教授系统总结了关于唐代国家制度与社会结构的研究情况;山东大学韩吉绍教授探讨了现存最早关于南海及海上丝绸之路交通专门著作——葛洪《太清金液神丹经》卷下的编撰特点及其在南海历史地理研究方面的重要学术价值。主题报告环节由楼劲教授与浙江大学历史学院常务副院长孙英刚教授主持。

  探讨史学前沿议题

与会学者展开研讨(主办方供图)

  分组研讨环节,30余位学者分享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大家围绕王仲荦先生的学术贡献、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前沿问题、隋唐史研究前沿问题等展开了热烈讨论。

  “缅怀先辈,砥砺前行”,是本次研讨会的主题。葭森健介《东亚的“礼治”与“法治”》、张金龙和张锐《王仲荦先生〈北周六典〉的史学贡献》,是对王先生王朝制度研究的直接探讨。谭世宝和谭学超《姑臧、卧龙、鸾鸟、休屠等城的名实源流新论》、黄朴民《隋唐五代的兵家与兵学简说》、马晓菲等《〈汉书·西域传〉与历代史地论著及地图之缺陷论稿》,则是对王先生研究领域与方法的开拓。拜根兴《王仲荦先生与中国唐史学会》、胡孝忠《王仲荦先生轶事考》、杨恩玉《郑佩欣先生的治学精神与治史方法》、齐勇峰《新时代孝道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发展》是对王先生等前辈事迹和精神的怀顾。

  “融旧学与新知,兼考史与著史”是王先生的学术风格,也是史学研究之精义。楼劲《〈魏书·序纪〉中的南迁传说及相关问题》、马德《北朝的石窟与“石窟寺”献疑》、严耀中《玄谈与孟子》、孙英刚《“飞行皇帝”与“皇帝菩萨”:轮转王术语在中古书写中的出现》、薛海波《北魏孝文帝构建门阀制新论》、谢振华《移动的神山与异域之名:北魏度斤镇新考》、熊昕童《论北魏后期的“内典书”与周齐文馆的兴起》,展现了学者们在部族、名物、玄谈、佛教,以及人口迁徙、门阀体系、城镇建置等传统领域的最新思考。张勇《四川大学图书馆藏〈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廿二〉考》、张荣强《从“土断”到“地著”——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发展及其由前期向后期的转变》,则是细微考证与宏大著述的代表。

  “文史兼通”是老一辈学者的治学特色。徐畅《关于唐代文学人物创作分期的论争与学理反思——以白居易为例》、刘安志《从閤下到阁下:语词变迁背后的知识考古》、吕博《读〈高陵令刘君遗爱碑〉论关中郑白二渠水利往事》,分别探讨了文学人物分期、语词语义变迁、刘禹锡碑文,展示了文史会通的特点。吴炯炯《唐高宗、武后朝宰相王德真家族世系辑考》、黄寿成《武周政权时期的武氏家族》、李华瑞《论吐蕃王国对唐中后期西夏故地的影响》,则考察了家族世系、文化变迁的历程。

  三国吴简、历史书写等是当前中古史学界的重要议题。戴卫红《三国吴简所见“部曲”及“部曲田曹”》、凌文超《孙吴临湘侯国军吏身份的双重性》、崔启龙《略论走马楼吴简中的“四柱结算法”》对吴简中的“部曲”、“军吏”、“四柱结算法”等进行了探讨;权家玉《荀彧之死:魏臣向汉与汉魏禅代的再认识》与姚潇鸫《释“给亲信”》,在历史记录、南北差异视角下,展现了青年学者对相关问题的新思考。

  闭幕式上,山东大学谭世宝教授、谢振华讲师、孙齐副研究员、武绍卫副教授,中国社科院古代史研究所戴卫红研究员,依次做分组讨论总结。最后,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副会长章义和作大会总结,他用“克绍箕裘、踵事增华、拓垦新域、再铸辉煌”16个字高度评价了本次会议的重要意义。闭幕式由山东大学人文社科研究院副院长韩吉绍主持。

  本次研讨会。来自全国20多所高校和科研单位的专家学者,王仲荦先生弟子,山东大学人文社科研究院院长郑敬斌、历史文化学院党委书记刘军以及学院师生代表等60余人参加会议。

  资料链接:王仲荦(1913年10月12日—1986年6月4日),浙江余姚人,1930-1936年师事章太炎先生,1938年始执教于上海太炎文学院、重庆中央大学。1947年起任职于山东大学,曾任历史系主任、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文史哲》编委会副主任等,是山东大学“文史见长”学术特色的主要缔造者之一和历史学科的代表性学者。王仲荦一生潜心于史学的教学和研究,撰有《魏晋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北周六典》《北周地理志》等总计500多万字的历史著作,为新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齐泽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