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响中国】在新的历史起点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2023-06-0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那么,如何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更好地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其一要坚定文化自信,坚持走自己的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其二要秉持开放包容,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其三要坚持守正创新,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

  一、坚定文化自信,坚持走自己的路,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

  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以来,就以其真理的光辉指引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革命实践。但是,由于复杂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原因,多数社会主义国家都未能在本民族的现代化发展中走出一条成功的道路。中国的现代化之路,在民族危亡与文明危机的双重挤压之下,更是充满了艰辛曲折。十月革命之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在其指引下,中国共产党找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带领中国人民大踏步迈向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之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历程。“两个结合”所昭示的,正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要求,也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全新文化使命。

  坚定文化自信,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必须坚持走自己的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走出来的,也是从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中走出来的,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结果。在初心使命层面,它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信念不断推进社会保障与民生改善,将“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落实在“为人民谋幸福”的具体行动中;在经济形式层面,它勇于打破陈规,探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辩证地处理了市场资源配置与有为政府之间的关系,实现了国民经济的高速稳定发展;在政治制度层面,它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政治协商制度,保障了人民的有序政治参与,真正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在发展理念层面,它着眼全人类的资源困境,在坚守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因此,它既不是对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机械模仿,也不是对西方现代化模式的照抄照搬,而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的历史实践,“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以“两个结合”的时代推进不断谱写中华民族新的时代华章。就此而言,中国式现代化是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而不是消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是从中华大地上长出来的现代化,而不是照抄照搬其他国家的现代化;是文明更新的结果,而不是文明断裂的产物。

  坚定文化自信,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必须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1940年,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理念。这一文化理念不仅破除了近代以来非此即彼的“全盘西化”与“民族本位”的文化迷思,更以鲜明的中国立场、科学立场与人民立场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全新文化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民族复兴的进程全方位加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始以全新面貌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文化视野。中华文化的复兴,将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也将向世界贡献融通中外的全新话语体系。2021年5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当前,随着中国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世界既关注中国,也需要了解中国。在这种历史契机下,构建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根本目的是向世界讲述更生动的中国故事、传播更响亮的中国声音,把中国的发展优势、制度优势转化为话语优势、形象优势。构建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核心是用中国话语解释中国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唯其如此,才能从话语层面突破西方的媒体霸权,提升中国的国际话语权;进而从思想层面突破“西方中心主义”的文化霸权,打造立足中国经验与中国理论的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力;最后从话语自觉、理论自觉层面提升我们的话语自信、理论自信,以中国实际为起点,阐释中国道路、解读中国实践,把中国发展进步的话语权、解释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真正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

  二、秉持开放包容,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博大精深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共同涵养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眼光、天下情怀。想要推动中国这样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深厚文明的国家向前发展,必须要秉持开放包容的理念,绝不能自我封闭、故步自封。

  秉持开放包容,创造新时代的新文化,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明确宣示“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这一科学理论,在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以当代中国实践为坐标,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秉持开放包容,创造新时代的新文化,必须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在人类历史上,中国曾以胸怀广阔、兼收并蓄的天下主义情怀,引领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带着对“和而不同”的深刻理解,怀抱着吸纳不同文明的广博视野,一方面,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力量,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定位,坚定守护中华民族文化根脉;另一方面,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打破文化交往的壁垒,积极汲取各国文明的养分,以自信开放的姿态不断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推动各国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前进。只有植根本民族历史文化的沃土,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党创新理论之“根”,只有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进一步夯实马克思主义扎根中国的历史根基、文化根基,不断赋予其崭新的生命活力;只有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不断从中华五千多年文明的积淀中汲取人文精神、道德价值、历史智慧等精华养分,为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滋养。与此同时,我们还要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落实全球文明倡议,以“坚守本根又不断与时俱进”的心态,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不断吸取“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多元文化精神,吸纳世界一切优秀文化的精华,并在将其不断本土化的过程中,使其成为我们的思想资源和文化资源。唯其如此,我们才能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世界文化体系中开拓出更为广阔的文明空间,书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崭新篇章。

  三、坚持守正创新,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

  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守正创新,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回望往昔,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始终坚强屹立,中华文明饱经沧桑而始终薪火相传。在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血脉中,不仅沉淀着中华民族百折不挠的生命力,同时也包孕着中华民族源源不竭的创造力。“我们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是偶然的,是我国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决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谱写中华民族的崭新篇章。

  坚持守正创新,谱写当代华章,必须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要义,深刻理解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智慧、精神、文化,更蕴含着生生不息的力量。我们要对传统文化进行细致深入的学术研究,以尽可能宽广的视野对文化传统进行精细梳理,尤其要做好中华文明起源的研究和阐释工作,形成较为完整的基于中国文化基因的理念体系,进一步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此外,我们还必须以现代学术研究的方式回溯历史,通过科学论证重新焕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光辉,使其既经得起理性检验,又能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培育与创造提供有力的支持,使得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

  坚持守正创新,谱写当代华章,必须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何为创造性转化?就是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传统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如何创新性发展?就是要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从根本而言,我们要以新的文化使命感不断推动“双创”由自发转变为自觉,推动新的思想解放,破除老观念,以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的态度,在“民族的形式”与“时代的内容”之外,结合新的技术手段以及新的表达形式,赋予传统文化全新的时代内涵,让其精神内核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产生融通与共鸣。在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化进程相协调、与现代文化相融通的过程中,进一步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的活力,从而为新时代的新文化、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更为澎湃的动力来源。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

  今天的中国以巍然之姿站立在世界舞台上,在历经磨难和淬炼之后,它所展示的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光辉前景。“两个结合”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是拼盘,不是简单的“物理反应”,而是深刻的“化学反应”,将造就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能看到多远的过去,就能看到多远的未来,在展望未来之际,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作者单位:中央党校文史部)

  审核:李建军   

  责任编辑:李培艳

  网络编辑:赛音

关键词:新的历史起点;新的文化使命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李培艳(报纸)赛音(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