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理论建构

2023-02-2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迄今所述的各种关于现代化的定义都是以发达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为蓝本的;其走过的道路对后起的发展中国家推进现代化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所达到的现代化水平也成为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参照系。但其并不能成为所有国家仿效的样板。中国所要构建的现代化理论不仅要从发展中大国的国情出发,还要反映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要求。

  科学认识西方现代化理论

  西方现代化理论概括总结了人类进入工业社会以来文明演进的过程与经验,揭示了现代化的一般过程,提出了带有普遍性的原则,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但是由于缺乏科学的历史观,西方现代化理论无法深刻地理解现代化运动与人类历史命运的关系,不能正确把握现代化的历史本质是人类走向彻底解放的历史过程。西方现代化理论的局限性、片面性集中表现在从西方国家的价值观与利益立场出发,把西方国家现代化的具体道路与模式作为全人类现代化的唯一道路与模式,把西方文化的价值观强加给广大发展中国家;把发展中国家凡是与之不同的制度、文化等一律斥之为必须彻底抛弃的传统,把现代化与各国、各民族的传统完全对立了起来。

  明确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与先行国家的现代化的区别,涉及对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理论的建构。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理论为以先行现代化国家作为追赶目标的发展道路、发展方式和发展战略提供了理论指导。从一定意义上说,已有的现代化理论属于过去时,而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理论则属于现在时和将来时,需要结合发展中国家的实际进行创造和建构。

  先行国家现代化的启示

  我国从改革开放开始实际上已与其他新兴工业化国家一道进入了现代化的轨道。中国需要搭上现代化的列车,但不能因为发达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先后经过工业化和信息化的阶段而亦步亦趋,走所谓的先完成工业化后推进信息化的两次现代化历程。要搭上现代化的列车就需要采用最新现代技术,不仅要利用第二次产业革命的信息化成果,还需要研发并采用第三次工业革命新技术。

  建构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理论毫无疑问需要借鉴已有的现代化理论,包括把发达国家达到的现代化水平作为参照系,把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作为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但是在发展方式上不可能是一样的。

  过去的100多年中,先行现代化国家在推进工业化时,世界上有很大一部分地区还处于传统农业社会,是其附属国或殖民地,先行国家可以无所顾忌、无障碍地通过掠夺国外资源来支持其粗放的工业化发展方式。而现在,发展中国家作为后起的国家已经没有先行国家当时那种资源环境,不仅是物质资源的供给严重不足,环境资源的供给也受到更多的约束。因此其现代化的必要环节——工业化不能走先行国家的老路,必须走低消耗、低排放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在发展中国家启动现代化时,先行现代化国家与之并存。这就给发展中国家现代化提供了后发优势。就如库兹涅茨所分析的,在现代经济增长阶段,创新的知识和技术可以在世界范围进行全面传播。一个国家经济的增长日益受到别国新知识和新技术的影响。较晚进入现代经济增长阶段的国家,可以选择和利用的世界知识和技术的存量丰富,因而有可能有较高的经济增长率,其现代化所需的时间也不需要像先行现代化国家那么长。关键是后起国家要具备相应的学习和利用世界上新知识和新技术的能力。因此发展中国家对外开放参与全球化经济是最为重要的。

  先行国家的现代化经验对我国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具有重要启示:

  第一,以工业化为基础推动现代化。应该采取工业化延伸战略,坚持工业化的逻辑,将传统产业的改造和新兴产业的发展相结合。以实体经济的发展和制造业的现代化为核心,通过再工业化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通过新型工业化发展新型产业,以工业化的逻辑来推动现代化。

  第二,以创新驱动现代化。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是现代化的动能,先行国家的现代化是技术创新的产物。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中,要重视技术创新,积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积极推进科技体制改革,通过科技创新推动体制改革和促进经济转型发展。以科技创新、技术进步为动力,通过技术创新支撑传统产业优化升级。

  第三,以高标准的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现代化。先行国家的经济现代化是同市场经济体系的现代化紧密相关的。实践证明,发达国家成熟的市场体系,对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运行效率,从而推动经济现代化作出了贡献。在中国式现代化推进过程中要建设高标准商品市场体系、高标准生产要素市场体系、高标准价格体系和高标准市场制度体系,建立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全国大市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第四,重视生态环境现代化。在二战后初期,发达国家由于迅速发展工业化,产生了破坏生态平衡、污染环境的严重问题。自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开始注重环保,保持生态平衡,使经济可持续发展。各国政府开始建立并完善生态环境法律法规体系,综合使用各种环境政策措施,大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依靠科学技术解决环境与发展的协调问题。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中,要重视生态环境现代化,实施绿色发展,在现代化发展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第五,重视社会发展。先行国家的现代化重视社会发展,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建立了一整套比较完备的社会发展体系。在中国式现代化中,在推动物质的现代化、制度的现代化的同时,需要同步推进人的现代化,大力提升人的素质,使之成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动力。同时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加快社会治理体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法治化。

  现代化模式具有多样性

  20世纪冷战结束后,弗朗西斯?福山提出的“历史终结论”流行开来,很多人认为现代化只有一种选择,现代化就是西方化。但沿着西方模式前行的国家,其现代化进程却并不成功。原因在于,在旧有的世界格局下,以全面学习西方模式为特征的现代化,只能是一种依附性的现代化,在国际交流合作中很难获得平等地位,加之西方模式与本国国情的“水土不服”,现代化就难以获得成功。

  二战以前,世界范围内的现代化只有一种模式,那就是欧美的资本主义模式。战后出现了两大阵营,新诞生的社会主义国家开始走工业化和现代化道路。世界范围内就形成了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模式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西方模式一统天下的格局被逐渐打破。20世纪70年代崛起的东亚国家和地区——特别是“四小龙”——独创了一种新的现代化发展途径,这种新型模式一般被称为“东亚模式”或“亚洲模式”。

  现代化从中心向外围推进的方式把众多国家卷入世界潮流。各国都以不同的速度和不同的方式突破原来的农业社会形态,向工业社会形态转型。世界各国现代化既具有共同特征也带有不同特点,这主要表现在世界各国现代化的起步与前进步伐参差不齐。20世纪前半叶及以前被卷入世界现代化进程的国家被称为“先发现代化国家”,20世纪后半叶及以后被卷入世界现代化进程的国家被称为“后发现代化国家”。起步晚的发展中国家与先发现代化国家相比,有独特的历史规定性。资本主义现代化与社会主义现代化虽然是性质完全不同的现代化发展模式和发展道路,但都要受到现代化发展规律的支配。这两种不同的现代化模式和道路除了社会制度的性质不同以外,其主要区别在于配置资源的方式不同、工业化道路不同。先行国家现代化的经验表明,任何一个国家都必须遵循世界现代化的发展规律,一个国家现代化模式和道路的选择主要是由一定时空背景下各国国情决定的,世界现代化的模式和道路不止一种,应该具有多样性。

  学术界根据不同的分类方法,把现代化分为各种不同的模式。罗荣渠根据所有制和经济运行、权力结构的不同,将现代化模式分为三类: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即资本主义私有制+自由市场+分权型或集权型的现代国家机构;苏联式社会主义现代化,即社会主义公有制+计划指令与有限市场结构+集权型现代国家机构;发展中国家的混合式现代化,即混合经济+自由市场+集权或分权型现代国家机构。陈峰君根据现代化启动来源、经济运行方式、政权运行机制、文化主体的差异,将世界现代化分为西欧模式、东欧模式、北欧模式、北美模式、东亚模式、西亚模式、南亚模式、拉美模式、非洲模式等。何传启等根据工业化、民主化、城市化、信息化、知识化、生态化等要素的不同组合,将国家现代化分为56种组合模式。

  现代化包括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和人自身的现代化等基本要素,涉及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民主化、福利化、信息化、知识化、生态化、全球化等多个过程。不同国家、民族的内部条件、外部环境和动力机制都是有差异的,各个国家现代化的起步和现代化模式、道路不可能相同,应当尊重各国的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各国各民族必须根据自己的情况,依靠自己的努力,探索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选择自己的发展模式。我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以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更好地实现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已经和正在取得的成功具有重要的世界意义,其成功的理论价值在于,现代化不等于西化或欧化,现代化道路并非只有一条。现代化的模式也并非只有欧洲或美国的经典模式,人类的社会发展具有多样性,现代化的模式同样也具有多样性。

  (本文节选自《中国式现代化论纲》)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责编:张赛)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