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质生产力赋能上海高质量发展

2024-04-2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本报讯  (记者查建国  陈炼)4月12日,由上海市经济学会、华东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主办的上海市社联会长论坛(春季)在沪举行。论坛以“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推动上海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为新时代新征程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献计献策。
  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离不开社科界的智力支撑和人才支持。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梅兵认为,社科界和高校要始终聚焦“新质生产力”这一重大理论与实践命题,除了做好体系化研究、学理化阐释和大众化传播,还应在指导新的发展实践等方面积极作为。上海市社联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王为松表示,应发挥学术团体在理论研究、决策咨询等方面的作用,凝聚各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持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对新的生产力理论、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等领域开展深入的理论研究。上海科技大学常务副校长印杰认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强化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支撑,高校要始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馆长吴瑞君表示,人才引领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本质要求和内在意涵,亟须结合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产业发展需要深化教育改革,加大急需紧缺人才的自主培养。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郑凯捷提出,制造业是国家经济命脉所系,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新质生产力将为制造强国建设提供新动能。上海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权衡认为,应紧紧围绕中心辐射功能,提升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水平,将中心城市功能提升、国际金融中心升级、总部经济强化、科创中心服务能级增强等作为当下重点的努力方向。
  关于文本分析理论资源与早期实践的探讨。扬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姚文放历数“互文性”理论的发展历程,认为这种理论从马克思“生产模式”的历史观中找到了生产性文学批评的支点。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李勇提出,题材通常被视为文学文本的内容性要素,但题材也可以从形式层面、媒介性要素方面来理解。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韩卓吾(报纸)王晏清(网络)】